村有主导产业 户有致富门路—— 扶贫对准治阳“穷根”

13.06.2014  10:26

(记者 严芳) 才一年多时间,村上形成了主导产业,群众找到了致富门路,全村的基础设施、种养业、新村聚居点建设、困难群众脱贫等方面都有提升。”6月11日,谈及阳平村一年来的新变化,中江县富兴镇阳平村村支书李孝福由衷地说。

  阳平村是新十年规划的扶贫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就有176户共517人,水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滞后一直是制约该村发展的瓶颈。2013年3月德阳市新一轮包村帮扶中,阳平村被列为德阳市县领导和部门重点帮扶定点联系村。

破瓶颈:修路砌堰下雨不愁了 李孝福介绍,阳平村的“穷根”就在缺水和路烂上。在阳平村4、5组有一条2公里长的泥路,“一到下雨天,路就很滑,稍不注意就要摔倒。老年人和娃儿都不敢出门。”见到前来开展帮扶工作的领导,74岁的村民李宗本道出了10多年来村民期盼修路的愿望。

  修路首先被纳入了帮扶工作议事日程。从去年11月开始,在多方筹措和统筹安排下,德阳市、中江县共为阳平村下拨40万元帮扶资金及财政奖补资金。一看修路的钱有了,阳平村4社和5社村民积极投工投劳,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平整好了两公里断头路的路基。

  如今,一条宽3米的水泥路让群众心里乐开了花。“不仅路修好了,我们的堰塘也弄得更好了。”4组另一村民接过话茬,“以前我们的堰塘很小,一到抽水季节,用水就打紧,为了争水邻里之间经常发生纠纷。现在好了,修好路后堰塘也加固扩宽,能装6万立方米的水呢!

  搞产业:退耕还林发展林下养殖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阳平村5组的养殖基地。阳平村村主任王联泽介绍,为帮助村民发展产业,村里不收大家前三年的承包费。

  林文斌去年养了70只羊、150只鹅、3000只土鸡,产值达40万元左右,同时他将养殖和种植结合起来,又种了60亩核桃。他还带动了同组的王联辉、王路国等十余户村民发展养殖、20余户村民发展核桃种植。

  林文斌和妻子以前在新疆务工,收入也不错,但牵挂家中的父母和孩子,听说家乡的政策和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便毅然回乡创业。

  村民李宗千的养殖场主打“生态牌”。养的1000多只鸡全部放到山上进行敞养,喂纯粮食和青草。“城里人都稀罕这种跑山鸡,根本就不愁销路。

林下生态养殖、田间多经产业”是包村领导和部门为阳平村规划确定的发展新战略。“我们计划在全村现有的300多亩退耕还林中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年内再发展5到10户大户,带动周边200户共同发展养殖业。”王联泽说,预计明年底阳平村可望实现人均收入过万元。

送温暖: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阳平村5组的陈锡纲和林祥友是德阳市领导定点联系帮扶的特困户。陈锡纲妻子有病,常年吃药,家里没有其它收入,住的土坯房都有拳头大小的裂缝;林祥友和陈锡纲情况差不多,家中有个患病的儿子,几乎没有劳动能力,生活艰难可想而知。

听说我们的困难情况后,领导就过来看了,给我们送来了慰问金和生活用品,还鼓励我们不要怕,困难只是暂时的。”陈锡纲的房子被纳入D级危房改造项目后,拿到10000元补助资金,加上儿子打工挣的钱,他家去年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房。

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买了100多只鸭子来喂,一年养4批,刨去成本,去年一下子赚了4000多元。”谈及如今的发展,陈锡纲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今年,我还打算养个四五百只左右。

同为特困户的林祥友去年养了两头母猪,每头一年要下两次崽,再加上养的鸡和鸭子,去年都卖了差不多万把块钱,今年准备再多养点鸡和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