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独腿村支书”坚守大山23年带领村民致富

30.12.2013  18:42

一条腿、一双拐,23年坚守在大山深处。19岁走出大山到部队当兵,22岁从部队退伍又回到山里。

一场车祸让他失去了一条腿,为了曾经的承诺,他杵起拐杖行走在高山上,带领村民致富,用拐杖走出了“高、率、富”。

他就是杨彬,今年45岁,现任四川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村支书。

  枇杷村党支部书记杨彬杵着拐杖艰难行走。(记者 郭洪兴摄)

怀揣少年梦走出大山 带着承诺回到大山

枇杷村海拔810米,属巴州区水宁寺镇管辖,与平昌县粉壁乡相邻。这里距离巴中市40多公里,道路狭窄、弯曲、陡峭,行走艰难。

因地处偏远、山高土贫、交通落后、水源缺乏等因素,枇杷村的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枇杷村还未通电、通公路,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500元。

杨彬19岁时,怀揣着少年的梦想,走出大山成为了一名军人。因割舍不下对大山的情缘,在22岁时他又毅然离开部队回到山里,至今已过去了23年。

记者初见杨彬,那双拐杖特别显眼。杨彬身高约1米75,五官端正,与实际年龄比稍显年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文雅、帅气和风度翩翩;与之交流,发现其言语简单、纯朴真诚。

我19岁高中毕业就当兵了,中途回家探亲时看见村里与外面相比,实在是太穷了。”杨彬说。

  杨彬在村里指导村民种植果树。(何海江摄)

在一次探亲回家的夜晚,由于乡里没有电,杨彬只能借着月光坐在院里与父亲聊天。杨彬告诉父亲他想回来,带领村民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记者从村民口中了解到,以前的枇杷村条件十分艰苦,最远的村民赶集要走两个多小时。

家乡条件如此艰苦,杨彬为什么要回来?“我那时候正担任枇杷村的村主任,”杨彬的父亲杨庭孝老人说,他答应我一定回来干出点名堂,我才同意了。

  正在建设的枇杷村新村聚居点。(何海江摄)

坚守:给父亲一句承诺 23年没有离开大山

1990年,23岁的杨彬带着青春、带着承诺、带着抱负回到了高山上、回到了枇杷村。

回村之初,杨彬手里捏着一把“烂牌”:恶劣的自然条件与他的理想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过认真思索,杨彬买回一台柴油机自制发电机照明,枇杷村第一次有了电灯,这一举动让村民们目瞪口呆。随后,他又买来一套打米机,帮助乡亲们加工大米和面粉,让大家不用再翻山越岭去找人加工米面,实实在在让村里的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杨彬既是退伍军人,也是村里唯一的秀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村里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赢得了村民的信任。1991年,杨彬当上了村民小组组长,1994年,他当选为枇杷村村主任。

  枇杷村村小(留守)儿童正在开心地做游戏。(记者 郭洪兴摄)

当上村主任后,杨彬首先想到的是修公路。1996年,枇杷村第一次有了3.5公里的泥结石公路。1998年3月,杨彬当选为枇杷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年枇杷村新建了小学,村民们也在致富路上一步步前行。

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一切开始慢慢有了起色时,一场车祸将杨彬摔至了人生的最低谷。几番挣扎后,他装上假肢、杵起拐杖,继续去实现他的承诺。

车祸第二天我在医院醒来,发现一条腿没有了,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那一幕我今生难忘。”杨彬说,那天他在镇上开完会回家,乘坐的摩托车与一辆大车迎面相撞……

记者了解到,事故最后判定结果是摩托车的全部责任,但因摩托车司机家里贫困,杨彬自己承担了10多万的医药费。

让杨彬最难忘是,在家养伤的那段时间,村民们自发来看他,有人送鸡蛋、有人送猪肉,而这些都是村民省吃俭用留下来的。

车祸后杨彬只剩一条腿,可村民们仍投高票让他当选村支书,给予了他事业最大的动力。当被问及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时,杨彬坦言就是让枇杷村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如今的枇杷村,村道公路通到了每个村民小组;村小学成为周边硬件设施最好的学校,27个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午有热饭吃;村民们的250亩核桃产业园即将投产、600亩银杏产业园即将形成;村里统一规划的聚居点已有10户村民聚居。

当记者告别枇杷村时,杨彬架着拐杖微笑着挥手。车子渐渐前行,他的微笑在寒冬中依旧。(何海江 记者 郭洪兴)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