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付传勇国庆大假的第一天——进农家 共算脱贫致富账

02.10.2015  13:20

    开栏语
        扶贫攻坚任重道远,精准扶贫没有休止符。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国庆大假期间,我省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走村入户,献策出力,实实在在地带动贫困村尽早脱贫致富。本报记者也将跟随基层党员干部、援藏干部、脱贫致富带头人、对口帮扶援建者一道走进各个贫困村,以行走见闻的形式,生动记录大假期间的扶贫之举,反映贫困村的脱贫之变,感受当地干部群众只争朝夕务实求变的精神风貌。
□本报记者  邹俊川
        秋天来了,在大山深处的平武县阔达藏族乡仙坪村,村支书付传勇正忙着村里下一步的产业发展。
        仙坪村离平武县城约30公里,村民以种植玉米、油菜等传统作物为主。目前,仙坪村有41户贫困户。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仙坪村因地制宜规划了雷竹、核桃、中药材和养蜂四大支柱产业。
        10月1日,趁着大部分村民在家,付传勇走进村民家里,同他们一起算对比账,共商脱贫良策。
化解唐大爷的三大困惑
        一大早,记者跟随付传勇来到养蜂大户唐正龙家。“唐大爷带领儿子一起养蜂,但由于养殖技术传统,蜂蜜产量一直上不去。”一路上,付传勇介绍起村里的情况。
        仙坪村养蜂产业小散乱。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该村把养蜂纳入支柱产业之一,付传勇还有另外的考虑:养蜂不需要太多体力,村里的老弱病残人员都能做。
        一进门,唐正龙脸上的表情很复杂,“今年我养60多箱蜂,收入3万多元。要是蜂不生病,能挣五六万元。
        付传勇探了探唐正龙的口气:“想没想过扩大规模?
        “想呀,但有三个问题没法解决。”唐正龙说,“蜂生病时,需要技术员来指导;如果养多了,山里的蜜源肯定不够,两公里范围内不能超过100箱;还有销路问题,商贩收购价才30元一斤,听说网上要卖100多元。
        了解到唐正龙的顾虑,付传勇心里有底了,“我们现在请了养蜂专家来指导;村上正在修一条通往山背后楠木炮沟的水泥路,山里的地要拿来种能开花的中草药;现在乡上正在建电商平台,到时你们可在网上卖蜂蜜。
        “付书记,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唐正龙指着堆在屋檐下的一堆木板说,“这些木板可以做50多个蜂箱,我马上请人做。
        这时村民刘贵云过来串门,“付书记,我也想养蜂,但搞不懂咋养。”刘贵云今年66岁,是一位五保户。两年前,他在家门口安放了几个“棒棒巢”引蜂。结果一只蜜蜂也没来,这让他很沮丧。“你有想法非常好,技术问题我们帮你解决。”付传勇转身对唐正龙说,“唐大爷,今后你多多教他们哦,大家一起富。
        从唐正龙家出来,付传勇的表情轻松了许多,“看来群众想发展的愿望很强烈,只是有些顾虑需要我们解决。我们现在首先要培育产业大户,通过大户带动群众一起致富。
与芮清会算经济账
        吃过午饭,付传勇匆匆赶往村民芮清会家。“她家情况很具体,自从去年她丈夫因病去世后,家里欠下一笔债。她家有3亩多土地,但只种了些玉米等,家庭增收十分困难。
        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记者跟着付传勇一起来到芮清会在半山腰的家。“雷竹种苗马上要送到村上了,你怎么没有报名种植呢?
        芮清会面露难色,“我不会种,种出来也不晓得卖到哪儿去,准备出去打工。
        “技术问题你不用担心,种雷竹用不了多少劳力和技术。”付传勇跟芮清会算起经济账,“3亩地若种玉米,一年只能收1000多斤玉米。如果种雷竹,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1亩地至少可收入3000元以上。收入几千元和几百元,你愿意选择哪个?你现在42岁了,还能在外打几年工?
        付传勇的话让芮清会陷入片刻沉默。“那我订几十株吧,先试种看看。”思考过后,芮清会说。
        从芮清会家出来,付传勇感慨地告诉记者,“群众要脱贫,都想增收致富,就看我们怎么去引导。下一步,我们将组织一些村民到农业发达地区去取经。
        村里规划的四大产业正按计划一步步实施。长1.7公里的水泥路资金已到位,堡坎已砌成,目前正在平整路面。“路通了,我们打算把山上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搞中药材种植。
        在仙坪村,群众房前屋后都栽种有核桃树。“这些都是老品种,产量比较低。”付传勇说,“我们正邀请核桃技术专家进行嫁接,提高核桃的品质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