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109个村庄“整容换脸” 预计明年8月底前完成

03.09.2014  14:07

  红墙青瓦,窗明几净;桂花飘香,清水潺潺……你能想象得到,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吗?昨天,全市百村容貌整治工作现场会在都江堰召开,城市管理者齐聚都江堰柳街镇取经农村散居院落整治经验的同时,也标志着全市农村治理进入全面实施启动阶段。待到明年8月底,我市109个院落将用自己的努力,“”出新农村的新画卷,全面改善村庄环境质量和村居容貌。

   每人每年20元

  换来村落干净整洁

  走进都江堰市柳街镇金龙社区黄家大院,桂花香味扑面而来,路边溪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雨后的路面上不见一丝泥泞,反而干净整洁,散发着清新与自然的气息。而在绿树的掩映下则是一栋栋红墙青瓦的民居,时不时还能听见房屋内传出的村民爽朗的笑声。“这么美丽的地方真的是农村吗?”随行参观的人员很是惊讶。

  “这当然是农村了,和以往大家印象中脏、乱、差的农村不一样的是,这是村民们共同建设的美丽‘新农村’”。担任参观“导游”的柳街镇党委书记高尚侃侃而谈。“黄家大院能改变得如此美丽,都是村民们共同努力建设的结果。”原来,这里将以前的364个散居院落整合成为了107个大院落,成立院落业主管理委员会,开始了村民自治的模式。而黄家大院就是整合建设后的其中一个大院落。

  “在黄家大院,彩砖铺设而成的路面,路边生长繁茂的兰草等都是村民精心布置的,修路、掏渠,村民的积极性都很高,大家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而自治的新模式也取得了成效,在院落建成后,住户在签订了社区院落责任自治书,落实“庭前院后”的清洁卫生的同时,每位村民每年还需要交纳20元“卫生管理费”,用作聘请专门的保洁人员对村落进行保洁。“虽然我不懂什么是村民自治,但是自从交了20元钱后,每天都能看到专人在村里打扫卫生。村里确实相当干净,很多路口还摆上了垃圾桶,连我家三岁的娃娃都学会了垃圾要扔在垃圾桶里呢。”坐在家门口的村民王德忠满脸笑容。

      多方筹集资金

  一个个“新村落”诞生

  不仅仅是都江堰,在彭州,一个个漂亮的小村庄,一个个整洁的小院落也如雨后春笋般,悄然生长。

  在彭州,老百姓采取村民自筹一部分、村公资金列支一部分、镇上补贴一部分的“三个一”模式多方筹集资金。为强化硬件设施,彭州试点院落不仅配备了普通垃圾桶、分类垃圾桶、分类垃圾房等环卫设施,还对道路、沟渠进行硬化,增设了休闲健身场地,新建并运行了通济镇、红岩镇、三界镇、军乐镇、磁峰镇、天彭镇、丽春镇7个镇的垃圾压缩中转站,基本解决了本镇各村和临近村社的垃圾收运处理问题。

  天彭镇隆兴社区已绿化树林1000平方米,修建了健身广场,还为村民们安装了健身器材。不仅如此,这里还投入使用普通垃圾桶、分类垃圾桶、分类垃圾房,红岩镇虎形村魏家院子还新修沟渠400米。硬件的提升为农村环境的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村民自治模式在彭州不同的院落内生根发芽,在村民的共同建设下,如今的彭州,一个个村容秩序良好、面貌焕然一新的“新村落”破壳而出。

   109个村庄“整容

  明年8月底前完成

  昨日,市治理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从9月起百村容貌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我市14个郊区(市)县中109个村庄先行整治试点,按照“属地负责、部门包村”的原则,加大治理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力争用一年时间,明年8月底、9月前完成整治,有效改善薄弱村庄环境质量和村居容貌,提升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整体水平。

  整治提升工程主要包括,整治环境卫生,清理村内道路两侧、沟渠两岸、庭前院后及公共地带积存垃圾、杂物、禽畜粪便等,消除卫生死角和管理盲区;完善基础设施——科学配置村庄垃圾箱(桶)、小型喷洒车、小型垃圾收运车,适量布局垃圾收运中转站(点),逐步完善村庄环卫设施。防控面源污染,抓好村庄户用沼气池和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农户“四改”(改厨、改厕、改圈和改水);改善村庄风貌;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环境管理制度建设,引导村民建立完善“环境村规民约”,以户为单位明确农户自身清扫保洁责任区域,签订目标责任书,力求村庄环境卫生管理网格化、无盲区。引导试点村庄群众成立业主管理委员会等自治组织,民主议定环境治理标准、管理责任、考核奖惩制度等,构建完善“政府引导、支部带头、群众做主、全民自治”的村民自主管理新机制等。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中央政治局同志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述职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