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回乡当村官带民致富 记泸州丹林建设村支书陈勇
四川在线消息(袁玉华 曹林 记者 丁一) 原本在昆明做生意的老板,却回村当起了“小村官”。13年来,他没有辜负党和群众的信任,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生姜等蔬菜产业,修建社社通公路……全村人均年收入从几百元迅速攀升到1万多元,践行了当初上任的诺言:社社通公路,村民过上富裕日子……他,就是今年38岁的泸州市江阳区丹林镇建设村党支部书记陈勇。
老板回乡当起小村官
在去年的强村并组中,建设村由原来的石岗村和蝉联村合并而成。陈勇原来所在的石岗村,是丹林镇的一个小村庄,村民世代以种地为生。
1999年初,高中毕业的陈勇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怀揣梦想,来到昆明打工。通过在当地务工多年的亲友的帮助,陈勇从事起了餐饮行业,当起了小老板。陈勇的生意越做好,一年下来,收入达20多万元。
2000年初,陈勇回老家办事,正好遇到村里原村主任因嫌报酬少而辞职外出务工。乡亲们知道陈勇有知识、有文化,纷纷要求他来任村主任,带领大家致富。看着乡亲们渴望的眼神,陈勇毅然放弃了当老板的机会,回到家乡当起了“小村官”,任代理村主任,第二年成功当选为村主任,并表示: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之路。
土坷垃里也能刨出金元宝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致富的前提,也是乡亲们几十年的愿望。陈勇任村主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村里修公路,使公路达到社社通。公路修建中,陈勇除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号召大家捐款、无偿投工投劳外,通过多方奔走筹集资金,三年时间内在村里建起了12公里的社社通公路,为村民修通了致富路。
路修好了,发展产业、村民致富是关键。石岗村耕地多,村民一直以种地为生,工业是一片空白。
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方考察,认真分析各地农产品市场的行情,决定建立生姜基地。
2002年,在陈勇的带领下,村里建起了300多亩生姜基地,后来还建起了200多亩南瓜基地。为了使村民多掌握更多种植技术,陈勇通过他的朋友关系,多次请来有关专家,定期、免费为村民传授生姜、南瓜等栽培技术。第一年,村民就尝到了科学种植的甜头,大货车开到田间地头来收购生姜等蔬菜,村民减少了肩挑背驮,而且当年人平增收500多元。大家的脸上笑开了花,逢人便说:“这都是陈村长的功劳!”
去年,石岗村和蝉联村合并成立建设村后,陈勇任村党支部书记。如今,建设村在陈勇一班人的规划下,又发展起了500多亩稻田养鱼。
为村民解难是村干部应尽职责
“我这房子背后的山壁因昨天那场大雨垮下来堵住了阴沟,要不是陈支书叫人来帮我,我都不知道该咱办呢?真的好感谢他们!”6月4日上午,陈勇在接到建设村四组村民王义芬的求救电话后,及时组织村、社干部和民兵10多人,赶去义务帮助王义芬。
“为村民解决难题,是村干部应尽的职责。”这些年来,陈勇所在的村“两委”班子,为村民解决了不少难事和问题。
建设村7社60多岁的村民刘元礼,儿子长期在外务工,可从未向家里寄过一分钱,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家中十分困难,一直住着茅草房。2012年,在陈勇一班人的奔走下,帮助刘元礼建起了70多平方米的新房,并为他解决了底保。陈勇深知,帮助村民解难,不仅要“输血”,还要“造血”。
建设村一社村民龙兴福,妻子残疾,儿子痴呆,家中十分困难。在陈勇一班人的关心下,帮龙兴福建起了一楼一底的楼房,为他家送上小猪、小鸭饲养,帮其发展生产。同时,陈勇还帮龙兴福找了一份月收入近3000元的工作,让他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