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村变牛村 山沟沟变身旅游区

09.07.2015  18:08

  

  “扑哧、扑哧……”随着头牛入水,百余头牛的“水上芭蕾”在嘉陵江心氤氲成一张水墨画。每天清晨,在蓬安县相如镇油房沟村,如期上演着的嘉陵江上独特生态奇观———百牛渡江,引来无数游人观赏。

  油房沟村,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嘉陵江边的小渔村已然成为南充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然而,几年前油房沟村还只是一个“家家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

  养在深闺 奇特景观无人识

  走进村上一家农家乐,老板何小东正在店里忙上忙下。看着自己店里热火朝天的景象,朴实的何小东喜笑颜开。然而在几年前,他怎么都想象不到自己可以成为老板。何小东告诉记者,好日子的来临得益于油房沟村大力发展旅游。

  蓬安县相如镇油房沟村距离县城约8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75户956人, 人均耕地为0.3亩,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约2375元。土地有限、缺乏特色产业,农民基本无一技之长,扶贫工作怎么扶?谁也没想到脱贫的路子却在一群牛身上。

  油房沟村依山傍水,素有养牛的传统。每天一早,村里的牛都要淌水过江,到江心的小岛去吃草,到夕阳西下时,牛群才会游回来。这个原本村民习以为常的场景虽然奇壮,但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扶贫工作组的到来。

  2006年,相如镇相关领导组织附近3个村召开脱贫会议时, 作为东道主的油房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元国给镇领导展示了一个“稀奇”。会前,他派人到岛上将牛群赶回村子里,会后,一声“开栏”,“万牛奔腾”冲向嘉陵江,不到5分钟就游上对岸。临时起意的王元国做梦也没想到,原本只是想让大家看看“稀奇”的举动拉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旅游扶贫工程。

  知名度提高 村民争当“放牛娃”

  “百牛渡江时间跨度长,从5月持续到10月,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观看了王元国展示的“稀奇”后,镇领导敏锐地意识到油房沟村脱贫的希望还在这些牛身上,回到镇上,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研。经过一番筹划,2010年4月, 第一届嘉陵江放牛节在油房沟村应运而生。

  随着放牛节的举办,油房沟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很多村民不再留在城市打工,而是回到村里当上了“放牛娃”。而油房沟村的嬗变之路这才刚刚开始。

  旅游扶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整合资源,集中开发。如今,油房沟村的放牛节已经举办到第六届。6年来,蓬安县优先解决“最后一公里” 的山区旅游交通瓶颈问题,先后打通县城到村里的水泥路,并于今年完成旅游环线。与此同时,产业扶贫、新村扶贫、基础扶贫、能力扶贫、民生扶贫等一揽子扶贫措施相继在油房沟村实施。

  在油房沟村村党支部活动室对面,油房沟扶贫新村移民搬迁点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房前景色迷人,前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不远的山梁上,在推土机来回奔忙中,曾经的荒山被梳理出优美的线条,集中调形后的土地“全副武装”,机耕道、生产便道、小微水利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昔日穷山村 脱胎换骨变景区

  “以往扶贫,农业、交通、水利大家各干各的,如今我们搞整村推进,就是要打破各自为阵的弊端,将扶贫资金捆绑使用,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 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6年扶贫,蓬安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李运明总结说,相较于以往的扶贫经验,共享资源的优势在整村推进扶贫上得以充分施展。

  蓬安县多个政府部门在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的规划引领下开始各施其职。油房沟村和与之比邻的雁坪坝村被县农委纳入幸福美丽新村核心示范区;县国土局包揽了1000亩的土地整理任务;县水务局则负责配套新村集中供水站和20余处小微水利;县交通局打通了13.9公里水泥路, 完成了6公里生产道路。

  与此同时,新建或改造了民居55户,该县又通过招引业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工作,在示范区新建鱼塘200亩,种植观赏莲藕100亩,发展林下养殖200亩, 并成立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移民扶贫互助社和养牛协会。

  旅游扶贫、整合资源、整村推进,多元化投入、多措施共举、多层次推进、多方力量参与,一系列扶贫措施下,油房沟村已然脱胎换骨。

  相关新闻

  央视《村里达人》聚焦百牛渡江

  7月2日晚,CCTV-9纪录频道推出《村里达人》系列纪录片第二集《百牛渡江》,介绍了蓬安县相如镇油房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元国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

  据介绍,几年前,油房沟村还保持了传统农耕生活,王元国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始终谋划着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最终,他想到了利用村子里得天独厚的江心岛,号召大家一起养牛。再把牛和蓬安县的旅游联系在一起。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人都养起了牛,通过努力,现在全村已经快有200头牛了, 并且打造出了全国闻名的百牛渡江生态奇观,将油房沟村发展成了该县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使油房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要抓住精准扶贫整村推进的契机,带领全村群众二次创业,把百牛渡江做得更有名。”王元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