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半年 雁江驻村第一书记成了村里的“大红人”
四川在线资阳频道消息(记者 梁小雨)4月6日下午,雁江区南津镇冻青铺村的乡间路上出现了一个挺拔的身影,身影的主人正是近半年来备受村民关注的“大红人”刘均华,他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驻村第一书记。
刘均华在村民家中了解情况
让刘均华回村扶贫,正是因为其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2015年9月11日,此前在乡镇工作了30年的刘均华,被下派到雁江区南津镇冻青铺村担任第一书记。在驻村的半年时间里,这位“大红人”不仅给村里新修了6.6公里水泥路,还规划了以优质柑桔和药用银杏的种植产业,让不少村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什么是精准扶贫?52岁的刘均华有着自己的理解:“我认为,精准扶贫,就是要针对某一户人的实际困难对症下药,针对全村的发展困境对症下药。”循着这个思路,刘均华在冻青铺村写下了大大小小的“药方”。
小药方:厚着脸皮四处“要钱”为贫困户修新房
去年下半年,在接到自己的下派消息时,52岁的刘均华没想到会再次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18年前,我在南津镇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这里还是比较有感情,回来的时候还有几个熟人在。”
“我之前在南津镇工作时,对冻青铺村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但毕竟18年过去了,还是需要更深入的把握。”因此和很多驻村第一书记一样,刘均华进村第一件事,就是走家串户了解全村情况,并建立档案。
阳本成的新家
为贫困户修建新房的事儿就发生在摸底调查之后。在入户调查工作中,村里10社的村民阳本成四面透风的家,让刘均华印象深刻。“他那个老房子可以说是四面透风,属于危房,但阳本成又是这个村的贫困人口,根本没钱修。”
为了筹集修新房的资金,刘均华厚着脸皮四处“要钱”,到区级有关部门、镇政府、找工商界朋友要援助。区住建局C级危房补助7500元、找镇上解决5000元、找朋友捐助10000元……总共2万多元的修房资金来之不易。刘均华说:“修房子简单,但是当中协调就很麻烦,比如给他修,就要给其他贫困户做思想工作,去要钱,就要厚起脸皮四处去问。”
阳本成的老房子
4月6日下午,在记者采访的间隙,刘均华时不时的忙着为阳本成的新房子购买电线。目前阳本成40平方米的新家已经完工,一间堂屋,一间卧室,一间厨房,崭新明亮。“实在太感谢刘书记了,真的是好人。”站在自己新房院坝里,63岁的阳本成开心的合不拢嘴。
大药方: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种植业
在刘均华的记录本上,写了这样一串数字:全村687户共772人,贫困户143户308人。为贫困户修新房,是刘均华为个体贫困户开出的扶贫“小药方”,但如何让这143户贫困户都实现脱贫,刘均华认为还是需要产业来带动。
据悉,冻青铺村主要依靠劳务和农业种植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不仅单一还很不稳定,刘均华想到了产业集聚发展,“冻青铺村的柑橘一直都很高产,但都是粗放式种植,我就想结合本地资源发展优质柑橘和药用银杏种植业,村民们也很熟悉,整这个也能得到村民的支持和信任。”
说干就干,在与村两委干部合计后,刘均华两次组织村社骨干30余人到迎接、小院、堪嘉镇的有关村,学习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经营、小家禽林下生态养殖经验,并引导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发展柑橘和银杏种植。
“柑橘和银杏各规划了500亩,今年5月份时候我们要集体采购苗木,打算先栽种300亩柑橘看看效果。” 刘均华希望未来走“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路子,实行订单种植与销售,以此增加村民收入。
除种植业外,刘均华还利用村民散居的特点,引导村民发展林下养殖和养猪养羊业,初步规划发展发展林下生态散养鸡,年出栏300只的农户6户;年出栏育肥猪50头以上农户19户;发展存栏100只母羊养殖农户2户;规划50亩小龙虾养殖。
数据是简单清晰的,但刘均华知道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药引子:“交通、资金和思想”都必不可少
冻青铺村是雁江区南津镇最为偏远的一个乡村,30年的乡镇工作经验让刘均华总结出了导致农村贫困的原因,“离不开交通、资金和思想三方面。”
在刘均华到来之前,冻青铺村只有一条南津镇到资中双龙镇的“南双路”穿村而过,而村以下的12个社之间并未修通道路,这不仅让村民之间不想走,也让外面的人不想进。
为此,刘均华上任后的头等大事就是筹集资金修通全村各社的连接道路。“扶贫资金力有其中80万可以用来修路,加上交通局的部分修路补助,整个6.6公里路修完还有一百多万的差额。”上任后,刘均华深入8个社给村民做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刘均华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确保了建设资金足额到位。
不仅修路要钱,发展产业也要钱。半年以来,刘均华利用自己多年的工作资源,多次到资阳市、区有关部门汇报,争取项目要资金。
市财政局扶贫专项金5万元、区委组织部3万元、生猪建设和补助5万元、苗木补助6万元、雁江区扶贫资金10万元、玉米高产示范片补助6.6万元、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资金5万元……刘均华工作本上清晰的记录着一笔笔资金的来源和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