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三会村:产村相融农旅融合 铺开脱贫新画卷
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以党建为引领,探索秦巴山区农村脱贫新路子——
□本报记者 方小虎 唐伟荐 向朝伦
9月的苍溪,绿意盎然。
在五龙镇三会村现代农业产业园里,2200余亩红心猕猴桃、500亩罗汉果园沿着山坡次第铺开;在绿树丛林间,坐落着一栋栋农民新居,村民们笑容洋溢。
三会村是秦巴山区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有着偏远山村基础条件差、劳动力老化、农民增收难等共性问题,如今为何大变样?
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给三会村带来根本性变化的,是当地探索的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发展助推精准扶贫,推动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
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
院士团队请进山,打造稳产增收“产业环”
三会村80%地域是山地,产业单一,如何调结构促增收?
去年,省委组织部联系指导苍溪县精准扶贫工作组在苍溪县充分调研,科学制定规划,以三会村为核心村,联合毗邻的贫困村双树村和马虹村,共10.7平方公里,建立三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改土建园发展以红心猕猴桃和罗汉果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带动村民脱贫。
在三会园区,“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牌子很醒目,以工作站为支点,北京大学现代农业学院邓兴旺教授科技创新团队,向村民传授罗汉果与猕猴桃套种等技术。
工作站夏勉博士介绍,红心猕猴桃和罗汉果套种,互不争肥,今年试种了500亩,每亩可让农民多收入3000元。重要的是,红心猕猴桃要3至4年才挂果,罗汉果当年种,当年就有收益。
请院士团队进山,是工作组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下的第一步棋:套种罗汉果,解决猕猴桃投产前土地无收入的问题;专家介入可从土壤、品种改良等环节做好技术支撑,打造稳产增收的产业链;引入现代农业公司、大户,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形式,农民可分享土地流转费、收益分红和园区务工三笔收入。工作组还推动发展乡村旅游,复建“文昌书院”“祈福天灯广场”,把村里的“文脉”接续起来;打造“龙吟谷”“景云台”等景点,配套建设“树尖上的餐厅”“树尖上的民宿”等,让原本贫穷的山村变成旅游目的地。
产村相融,农旅融合,一幅三会村脱贫奔康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
“一核多元、双轮驱动”,为脱贫攻坚服好务
三会村与相邻村规划为产业园区后,怎样管理?基层党组织如何更好地为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服务?三会村探索形成“一核多元、双轮驱动”党建工作新形态。
有了园区后,原有基层党组织进行了重构,3个村党支部合并成2个新型农村社区党总支。园区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形成“乡镇党委+园区党委+社区党总支+各类产业党支部”的网状组织架构。同时,打破原有村组划分,按“一组六员”的模式加强庭院党小组建设,实现园区党委与庭院党小组对农村治理的“双轮驱动”。
苍溪县委书记张寿于说,这有助于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表现出的服务引领意识和能力跟不上、不对路的问题,提升其引领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的能力。
3组村民魏光勇参加了党支部组织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后,从石匠变成村里时尚餐厅的大厨。而在三会村,像他这样经过培训后转变成新型职业农民的人越来越多。
按照“一核多元”模式,三会村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在党总支下设产业发展党支部、合作经营党支部、民生与社会服务党支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党支部等4个专业化服务型党支部,其核心任务就是服务于农民的生产经营转型。
经过大半年运行,按照“一核多元、双轮驱动”党建引领模式,许多握惯了镰刀、锄头的手,也能玩转喷药无人机、园区远程监控设施等现代农业装备,入驻园区的企业、大户有了用人“底气”。
激发主动脱贫内生动力党群联动,形成“三会好风气”
如何激发贫困户脱贫动力?三会村通过“串门”工作法,让每个党员都佩戴党徽,亮出身份,与贫困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正是在村主任张绪明“串门”工作时,村民王显聪才知晓了一个新的利好政策:精准贫困户最高可报90%的医药费。这让自称“老病号”的王显聪心头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党员走村入户看贫困户的生活状况、算收支理财、找致富门路、建民情档案是“串门”工作法的基本要求。其间,党员干部用“党员服务群众办理红条”将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记录在案,由镇党委根据群众满意度换算出积分,作为其评先评优和获得奖励的重要依据。这既密切了党群联系,又充分调动了村里无职党员的积极性。
三会园区党委与党委委员、第一书记、党总支书记、支部书记、驻村帮扶干部还签订目标责任书,相关人员“月初定单、月底评单、次月公示”,每季度督查通报工作进度;对扶贫对象推行“有责任扶贫”清单制,通过量化劳动量、农业技术使用量、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度等方式,由村民监督委员会评比打分,作为其享受扶贫政策先后的重要依据,激发贫困户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
党群联动中,三会村好日子更加甜美,好风气日渐形成。“变化大哟。”在外务工的张莎看到村里的变化,禁不住感慨,“以后就不出去打工了,在村里搞点服务业也能赚钱。”村民刘仕芬逢人就说,“我们是真正从变化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