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高科研水平,致力培养创新人才——记“电介质材料、物理及应用”科研创新团队

07.04.2015  10:03

  这里是巨变的四川师范大学的校园,老师和学生,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上课还是下课,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氛围,以其独有的方式,在身畔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早起的鸟儿刚刚在找虫吃,刚过早上8点,“电介质材料、物理及应用”科研创新团队的负责人赁敦敏教授已经来到化学楼三楼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检查实验室安全卫生情况、考核研究生出勤情况、对研究生科研进行指导及修改学生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电介质材料、物理及应用”科研创新团队创建于2013年,是我校第三批校院共建科研创新团队,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赁敦敏教授作为负责人,经过多方选拔,组建了一支学科梯队合理,学历和职称层次较高,科研特色鲜明,科研方向明确,科研成果突出,科研条件良好,管理制度健全的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在骨干成员赁敦敏、高道江、毕剑、徐成刚四位教授的带领下,经过两年多的团队协作,在学术影响力、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学术活动等方面成绩斐然。该团队形成了以“电介质材料的构建、制备及特性”为主的特色研究方向,建立了完善的学术管理和交流制度,在拓展学术影响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羊开泰的初春刚至,就在二月二日,世界著名出版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了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赁敦敏教授如期入选该榜单。赁敦敏教授作为“电介质材料、物理及应用”科研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入选“高被引学者”,标志着他领衔的团队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加大,科研成果受到了广泛关注,为所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修于内而锐于外

  教学相长,鼎铛有耳。业界的学术影响力已经成为该团队的最重要的辨识标志。团队专注于提高科研水平,经过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如今在科研学术领域成绩斐然,已经具有相当的学术影响力。从赁敦敏教授入选“高被引学者”榜单便可见一斑。此次榜单中,有来自中国的社会科学、物理、化学、数学、经济等38个学科的多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荣誉入选。该榜单的研究数据采集自爱思唯尔旗下全球最大的同行评议学术论文索引摘要数据库(Scopus数据库),旨在对中国学者的世界影响力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入选“高被引学者”名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团队成员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Applied  Physics  A:  Materials  Science  &  Processing、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Thin  Solid  Films、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无机化学学报等中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0余篇。团队负责人赁敦敏教授学术论文被SCI引用1796次,H-index达到23(www.researcherid.com/rid/D-6765-2012)。此外,近两年间,团队成员为SCI国际英文期刊审稿30余次。赁敦敏教授于2014年被聘为《电子元件与材料》第七届编委会编委,为2013及2014年校科研十佳。高道江教授、赵燕博士及吴江涛博士入选校“251”人才工程。数据不能说明一切,但这些数据足以体现实力。

  工于器而成于才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宵战风雨。”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赁敦敏教授与放翁不谋而合。只有经历实践中的实战,方能成长为独挡一面的将才。团队历来注重人才发掘与培养,致力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打造科研团队、培养科研人才,为团队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团队老师指导近二十余名优秀本科生完成了科研创新项目。其中,本科2008级林伟、范林丽、林琴、蒋萌,2009级吴红、雷雨晴等同学不仅完成了科研创新项目,并以第一作者发表了4篇英文SCI论文;此外,2012级、2013级本科学生的科创项目学术论文正在评审中或正在撰写。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对本科生科研培养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该团队先后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优秀研究生。本着拓宽学术视野,丰富实践经历的目的,为研究生提供交流学习机会。目前为止已经派遣3名硕士研究生前往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其中,2010级硕士研究生樊喜明同学及2011级硕士研究生孙海玲同学分别于2012年及2013年到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陈王丽华教授、郭建荣教授课题组合作研究,孙海玲同学已被推荐进入该课题组进行博士研究生深造;2013级硕士研究生李英同学于2014年前往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工程系林国豪博士课题组进行合作研究,待今年6月毕业后进入其课题组进行博士研究生深造。研究生专业知识稳固,科研能力扎实,自2013年1月,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已累计发表SCI论文12篇(SCI二区2篇,SCI三区10篇)。此外,研究生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在2014年,3人荣获“国家奖学金”,8人荣获“学业奖学金”、1人获“校优秀毕业论文”、1人获“优秀毕业论文培育基金”、2人获“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及2人被评为四川师范大学第九届研究生学术年会“科研标兵”。

  为丰富人才层次,构建合理学术梯队。团队非常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2013-2014年期间,团队吸纳了研究方向契合的吴江涛、孙婷、宁张磊三名优秀博士教师,为团队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充实了人才储备及后续发展动力;赵燕、谢奉妤等年青博士教师到电子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此外,赵燕老师、孙婷老师、郑荞佶老师顺利晋升副高职称。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为团队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左右采获,硕果累累。对于科研团体而言,评判其科研水平高低的标准便是其科研成果的多少及档次的高低。而发表学术论文便是呈现科研成果最直接的方式,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团队一直坚持不断提高科研水平,自团队成立至今,学术成果丰富,战绩显赫。团队于2013年获批以来,成员累计发表SCI英文论文28篇(其中SCI二区论文5篇),EI论文3篇。笃学不倦,协作发展,团队坚持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为拓展学术视野,丰富知识层次。先后多次邀请全国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专题学术研讨。于2014年期间,邀请了香港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林国豪教授、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主任谢兆雄教授、中科院上硅所百人计划郑仁奎教授,南京理工大学袁国亮教授、浙江师范大学贾艳敏特聘教授、洪堡学者湘潭大学谭歆博士等知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进行专题学术研讨活动。此外,自2013年3月起,该团队坚持每周开展1次团队成员及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团队成员就相关的学术问题、团队发展展开讨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团队精神,依此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

  所有优秀科研团队的特征皆可从这里找到最好的出口,  一切思维的迸发、突袭的灵感、严谨而奇特的设计都能在这里得到最妥帖的运用。该团队围绕“建立和建设开放式的、富有学术底蕴与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的目的,在赁敦敏教授的带领下,已经初具规模,在科研的道路上正纵马轻裘,屡有斩获。衷心希冀在未来的时日,赁敦敏教授及其带领的团队,收获更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