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驱动科学研究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0.10.2019  06:05

编者按:

为进一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意见》和中央、四川省委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的各项要求,聚焦目标任务,全面落实主题教育的安排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实际成效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步伐,奋力开创新时代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学校党委宣传部特开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栏。本栏目将推出系列稿件,陆续报道各部门、各学院守望初心,勇担使命的做法,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推进主题教育不断深入,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近日,在我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干部的迫切需要,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迫切需要,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迫切需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激励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形成榜样引领、见贤思齐、干事创业、砥砺奋进的时代风尚。在西南科技大学党委的领导下,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基层党组织——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带领实验室全体人员经过近几年的砥砺奋进,在实验室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发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部加强学习、提高党员综合素质,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按照学校党委部署,全面落实并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部政治理论学习,理论学习出勤率高,支部同志积极表达对学习的理解,讨论氛围热烈,同时紧密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把党员思想和行动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统一,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促进实验室建设。目前,支部党员36名,全部是实验室一线教职工(在编职工占比为90%),在凝练实验室重点科研方向、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建设征途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实验室发展

实验室在2003年即成为“先进建筑材料四川省实验室”。 在四川省科技厅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于2010年获批为“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四川省全创改革方案列出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清单,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18年5月15日,“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国科发基〔2018〕32号),成为我省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每一阶段的发展都离不开学校党委的正确引领,2014年4月23日,学校党委常委会批准实验室为独立科研机构,对实验室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机制,为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了有力保障。实验室近五年来,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及973计划和国防科研等各级科研项目400余项,科研经费1.1亿元,发表SCI/EI收录论文450余篇,出版专著7部,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科研用房面积超过10000平米。现有专用设备200余台套,总值8000余万元。

二、 科学研究

近年来,实验室围绕现有研究方向,加强材料、环境和核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交叉和集成,发挥在相关研究领域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单位联合共建的优势,推动科学研究深度发展。

(一)共建优势学科

发挥学校和实验室在材料、环境和核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学科交叉优势,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重大工程任务的需求为牵引,本实验室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共建材料学科,促进人员、平台、资源和成果的共享,发展实验室的特色科学研究,完成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任务。

目前,双方共同出资2000万元,用于支持辐射防护材料、核废物处理/处置材料、含能材料和特种高分子材料等四个相关研究方向组建人员交叉融合的科研团队,在未来五年完成相关科研任务、培养青年人才。

(二)共建协同创新材料研究平台

结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所的大型激光设备和领军人才优势,依托本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和团队,共建“超快电子衍射成像”平台,围绕能源存储和转换,开展相关材料跨尺度研究,同时也为武器爆轰物理做基础研究。

以实验室的节能材料研究为基础,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共建热分析与测试平台,为开展高水平节能材料、核电导热材料、以及航空航天的防隔热材料研究服务。实验室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组建热科学研究中心。

通过创新驱动,实验室科学研究工作成绩显著,近年来,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军工等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达1.1亿元。形成了以聚变靶丸材料能量储存转换与结构调控、放射性废物的固化、氚防护手套等一系列代表性成果。相关成果也在Advanced Materials, Nano Energy等国内外Top期刊发表,累计发表SCI/EI收录论文450余篇,并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2项。

三、 人才队伍建设

实验室在人才队伍建设方便,积极从相关军工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电集团、中核集团等)聘请相关专家作为研究方向上的学术、技术顾问和研究生兼职导师。围绕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结合相关共建单位的重大任务需求,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科研人才,注重研究任务的联合攻关以及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经过多年发展,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3人,兼职人员30人。特聘院士4人,固定研究人员中教授29人(含研究员),副教授18人(含副研究员)。固定研究人员中,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

实验室实行PI团队模式,国际合作团队先后与法国公立格勒诺布尔大学—分子化学系合作,设计针对锕系核素的“超分子开关螯合剂”,设计针对锕系核素的 “智能”分子材料;与欧洲同步辐射光源ESRF、法国公立勒芒大学合作,开展“基于同步辐射SAXS 技术的锕系核素超吸附材料结构调控研究”;与英国散裂中子源、匈牙利科学院布达佩斯中子中心合作,开展“基于SANS 技术研究有机质胶体对粘土与核素胶体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于2019年6月13日在学校举办了“第一届材料科学与小角散射技术国际研讨会”。通过多个类似于国际合作团队的具体工作,实验室已经开始登上环境友好能源材料领域的国际舞台。

四、合作交流与服务

实验室设立了开放课题84项,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先后举办了3届先进材料论坛,主办、承办了4次国际性学术会议,主办、承办了3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实验室被邀请作国际、国内学术报告,大会主席或分会主席,每年教师参加学术活动100余次。

实验室所有的设备和科研实验场所均对室内外、国内外开放。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参与国家和四川省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社会提供分析、检测和科学实验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

实验室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联合共建实验室,促进实验室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实验室发展潜力,重点拓宽合作单位与合作领域,特别是加强与四川、绵阳所属企业的联合共建。近年来,与四川省内的企业签订技术合同180余份,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同时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实验室为社会和企业开展更加广泛的技术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成熟技术12项,成果转化8项,创新经济效益约为2亿元。

在科技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绵阳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依托西南科技大学将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科研条件,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实验室党总支的带领下,将重点实验室打造为学校的学术高地,为国家核能安全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效节能材料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科研基地和国内重要的安全核能产业工业基地做出重要贡献。

(赵多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