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主任李铁:用京津冀的办法,解成德绵的难题

10.06.2014  12:24

 

李铁

 

  6月9日,成都,“天府峰会2014”主题论坛上,嘉宾们在对话。川报集团记者 华小峰 方炜 李国东 摄

  6月9日, “天府峰会2014——中国西南发展战略”在成都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就当前的城镇化进程、金融创新、消费模式转型和产业创新升级、新能源产业发展等热点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峰会期间,记者独家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

  □四川日报记者 梁现瑞 王丹

  实现一体化发展要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

  记者: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当前的热点。在我们看来,成都经济区与之也有可比性。

  李铁:成德绵和京津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类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从发展阶段来看,成都还处于内聚阶段,还没有完全进入辐射发散的阶段;其次,成都对辖区内各地的辐射能力要远远大于对周边市的;第三,服务业的辐射要大于工业;第四,小规模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和辐射能力要大于国有企业。

  记者:京津冀要实现一体化发展,首先要打破行政壁垒,这是否也同样可针对于成德绵?

  李铁: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问题,核心是行政等级化。必须打破行政壁垒,发挥市场机制在协同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

  首先是处理好行政区之间的关系。区域发展需要在一盘棋中考虑,意味着区域内各行政主体,必须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树立起合作共赢的“共同体”概念;

  其次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中央提出的协同发展战略中,政府引导是大前提。需要制定改革政策,打破行政区域的壁垒,通过市场化资源的再配置,弱化行政干预;

  第三是处理好竞争和互补的关系。区域竞争是正常的,但如果忽视自身条件,盲目追求优质资源,会加剧同构竞争,浪费优势互补的发展机会。各方都应尊重自己的发展现实,真正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产业良性互动的格局;

  第四是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对四川来说,要处理好省与市的关系。

  通过顶层设计调整城市的功能定位

  记者:有没有一些具体化的建议?

  李铁:不妨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首先是交通等基础设施,打通断头路,为产业、文化等一体化打下基础;第二,逐步取消公共服务的不平等;第三,引导一些核心公共设施的项目,比如优质的高等院校、三甲医院逐步搬离核心城区,向外疏散。短时间内整体搬迁或许有难度,可以从新校区、分院的易地建设开始;第四,要通过顶层设计,对经济区内的各个城市的功能定位进行调整,哪些城市主要发展制造业,哪些城市主要发展服务业,都要有个宏观的规划,由此实现功能的疏解。比如成都,今后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服务业上,大量的制造业就应该转移到周边城市。

  记者:要把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产业转移出去,难度不小。

  李铁:一个城市要实现产业置换,那简直是凤凰涅槃一样的艰难和漫长,没有几十年的时间,要实现整个目标,是不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智慧和坚韧。

  记者:成都统筹城乡的探索至今已有10年整,下一步该从哪里入手?

  李铁:至少在两个方面可以大胆推进。第一是通过城乡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把一部分发展权交回给农村集体。四川已经进行过这种探索,我们也研究过四川很多农村的产业园区,比城市用地效率高了很多。让农民建立产业园区,按照政府的规划,建立自己的工业产业园,就减少了拆迁成本,减少了社会成本,而且极大释放了农民办工业的积极性,这在80年代有过非常好的经验。但是和80年代不同的是,城市化发展到今天,工业要远离城市,所以我们在农村会通过这些改革给它创造一定的空间。

  其次是推进宅基地的流通,进而推动农村资源的整合。当农民在城里有长期就业的时候,通过财产要素的流动断了他回乡的根,那么他就可以把他长期的消费性需求和群体在城镇所创造的各种新的服务业需求给带动起来,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城镇化继续维持20年的增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