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欢迎教师】李若珺:做“心中有爱 眼里有光”的启发者

13.11.2019  15:54


从成都大学地铁站乘坐地铁4号线到市二医院,再换乘3号线到春熙路,IFS广场负一楼的言几又书店是2017级商务英语专业王一凡的目的地。一场以美国国家公园自然保护为主题的讲座即将开始,到场的还有二十多名来自成都大学的学生,但是吸引他们前来的并不仅仅是本场讲座,还有现场翻译,他们的老师——李若珺。


白色打底毛衣,黑色简约套裙,黑色高跟女靴,利落的短发,温和的微笑……还是一如既往的优雅和干练。她一手拿笔,一手拿本子,一边做标记,一边聆听,为了能在笔记之后立刻作出翻译,她把话筒夹在胳肢窝,这样,嘉宾一说完,她就能腾出一只手,拿起话筒进行生动流利的口译,精准的翻译和恰到好处的内容扩充与成语点缀足以概括为两个字——专业。


将同声传译带入教学


李若珺是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主讲英语专业大三的口译、口语课程和商务英语专业的综合课程,除此之外,她还是一名同声传译者,持有国家翻译专业二级口译证书和上海高级口译资格证书,从事同传至今六年,服务过两百余场国际会议及高端会谈。2019年6月,她荣获2019年成都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称号。


英语,是她自小的兴趣。初一开始正式学习英语,从国际音标开头,常常因为海量的单词、语法和不够标准的发音而沮丧。但对英语和对异域文化的兴趣扶持她跌跌撞撞走过来。因为热爱,她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只填写了外语类专业。大学入读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英语专业。四年后,她又先后到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国巴斯大学,攻读应用语言学与口笔译的硕士学位。她在国内一直都是优等生,初到英国也受到了冲击,同班同学有很多英国本地学生,老师语速快,口音重,而且丝毫不会照顾留学生,刚开始她一堂课只能听懂一半。在征得老师同意之后,她把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录下来,回去一遍又一遍仔细听,两周之后,她就能在课堂积极“抢答”了。一直到现在,她都坚持每天早上听VOA、BBC、CGTN等新闻资讯,晚上又回想当天学习的新词汇、了解的新资讯,融入到第二天的讲课中。持续保证有新内容的输入是她做同传和教师路上的基石。


真正接触到口译是李若珺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研究生在读时,当地的孔子学院举办一场高端会议,班主任推荐李若珺担任口译,“从那一次开始我就正式和口译触电了。第一次做的也不是特别好,但这次经历把我心里的那团火给点燃了。


在巴斯大学就读口笔译硕士期间,她获得了两次去联合国维也纳分处的实习机会。时任口译组组长周云强老师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负责整个维也纳分处的会议口译管理工作,所有的口译箱子和译员工作都是由他来总体协调和把握,工作十分重要也十分繁忙。而当口译实习生在观摩箱子里练习时,他也会抽出时间悄悄走进来坐在后排戴着耳机听,并给出专业而诚恳的指导意见,给大家讲解会议背后的知识和渊源。”当天中文箱子有一位译员突发状况,身体不适,周老师在没有提前准备的情况下当场顶上,这让李若珺真正见识到联合国译员和管理者极高的专业水准,极深厚的外交知识功底和极强的应变、抗压能力。在实习结束后,她拿着巴斯大学的优秀学生奖学金在假期游历了整个欧洲大陆,在这其间,了解了更多的文化历史,在之后的口译工作中,这样的经历也使得她能够自如地和外宾进行有趣而深入的交流。也因为这些经历,她一直鼓励学生们勤学苦练,把握机遇,去拓展国际视野,去让语言为他们打开机会的大门,梦想的窗户,去完成文化桥梁的搭建者的使命,让中国更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她说这也是她作为外语人师的责任。“我希望他们多去关注象牙塔以外的世界,对接自己的梦想,定位自己的未来,寻找学习的动力。


从桥梁隧道到山地运动,从国家公园到区块链,李老师的同传工作涉及到不同专业、领域。她每周末早晨会听新闻联播,及时了解时政新闻,边听边做模拟口译,练汉译英,听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频道(CGTN),练习英译汉,这些被她称之为“吃小菜”。她也会在难得的空闲时间看看美剧,她说这是去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从中可以摄取国外当下的生活状态、爱好、谈话的方式,对地道的翻译表达是有帮助的。读(或“”)书看报,自是不必说,“如何在纷繁的世界里保持自己的节奏,这是每个现代人的必修课”她说。她读《没有灵魂的卓越:一所伟大的大学是如何忘记了教育》,也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双语版的《沉思录》、和《国富论》。“作为教师,我首先自己要学、要看很多东西才能向我的学生去讲述,去引导他们用一个全球化的视野,一个国际性的眼光来观察、看待事物,去引导他们怎么“”英语。对教师这个职业,我始终认为这个职业是具有一种神圣感,因为教师会影响这么多的学生,这个影响力一定要是正面的。”





良师,也是益友


在她幼年时期,就有一颗想要成为教师的种子在她心中生根,萌芽。祖父母都是人民教师,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她。她希望自己成为“心里有爱,眼里有光”的教师,她认为对学生要有爱,有了爱,才能去启发,去感染,去激励。而“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她选择回国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


OK,练习好了吗?那我要下来检验了哦。”18级英语专业的语音课上李若珺老师取下耳机从讲台上走下,她准备对每个同学进行读音辨析的检验。一节课,九十分钟,十来对词组,她走到每个同学的身边,逐个地检验,矫正他们的读音。李老师的严谨负责体现在她工作中的每一处。


在一次课堂上王一凡做presentation时,有个单词突然忘记了读法,他便学着老师的模样点学生来回答,李老师便戏称他为“王老师”。从大一到大二,李老师都是王一凡的专业课老师,大三没了她的课,王一凡便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李老师每周三下午的交替传译课。“我都会去听她的课,一节不落。包括很多大二的同学,也在蹭她的课听,她的课质量很高,听完就想努力学习,常常一堂课下来笔记都记了满满的两页。


她也会给学生“推销”一些有益的课和一些对外开放的大型会议或活动,鼓励他们多去学习、去了解、去实践。在平时,李老师会和同学们分享同传的体验和总结出的经验,让同学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到真实的同传;她也会在课堂上适当加入时事热点的翻译,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课后,她也常常在同学们的班群里分享各种英语学习资讯。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ark.” “intangible,原来官方语是这个,那non-material还能用吗” “翻译语境就是这个,英语交流语境可以用non-material”这是李老师和同学们在班群里讨论“非遗博览园”这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情况,而其中正好涉及到他们所教的知识点“intangible”,李老师正好在乘地铁时看到,便马上拍照发到班群让同学们巩固一下。她的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九十分钟的课堂,更多的是课堂以外生活中的点滴。


李老师这学期没教我们了,大家都很舍不得。”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李老师和学生之间更像知心朋友。当得知李老师入选“最受学生欢迎老师”名单之后,她的学生们都很激动,积极自发为老师拉票,比赛当天,商务英语系没课的所有班级同学都自发去给李老师加油,王一凡回忆时说:当时很激动、很开心,很幸运能遇到这种老师。在李老师领奖的时候,他跑上领奖台给她送上了一束精心挑选的鲜花,感谢她对外语课堂上“少数性别”群体的关心和鼓励。





在李老师家的书架上,放一个专属相框,里面珍藏着一张卡通画,那是一张色彩鲜明,上面画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的画,空白处写着:“累了休息一下,抬头就可以看到你的小可爱了。” 这是2019年6月,商务英语2017级综合商务英语最后一节课后,李老师的同学送给她的礼物。“我非常感动,我知道她是个多才多艺,酷爱漫画的姑娘,但是我并不知道她是如此细心。当时我的眼眶有点湿润,和他们相处一年多来的各种画面一下子涌上心头,有他们回答不出问题时的小小失落,也有见证他们一点一点进步的喜悦。”作为朋友,李老师也“丰收”了很多的美好和感动,这个小漫画也被她视为从教以来最珍贵的礼物。


负责,亲切,低调而且热情”,是同学们给李老师的评价。在我们和李老师沟通采访的过程中,更始终感觉到她的谦逊、尊重、平等、亲和与负责,她会用“欢迎前来指导”,“查收、指正”等词来和我们对话;会始终对我们说辛苦了,谢谢理解;会认真回复我们的问题并反复修改提纲问题······


一颗种子一旦生根,它便只顾往上生长。遇到挫败的时刻,她不会轻言放弃,她时常会和曾为教师的长辈们沟通,而他们总是会告诉她要慢下来,沉下来,在从教这条路上,每一个步子都不能少,这是一个踏实积累的过程。她终于如愿走在了成为了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路上,现在,这颗种子长成了大树,枝繁叶茂,不断发芽,不断生长。

编辑:闵秀玲         责编: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