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泉:文化体制改革 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14.02.2014  15:47

        公报专家解读之七

        解读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明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明泉

        四川在线记者 杨翼

        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公报》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巴蜀文化独特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明泉在接受四川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之路上发挥了牵引作用,那么文化体制改革就要起到先导作用。从整个公报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来看,体现了文化乐民、文化惠民、文化安民、文化利民和文化强民的内涵,能够很好的把每一个人潜在的文化创作热情都调动起来,对提升四川文化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亮点:社会效益放在经济效益前位

        公报摘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巴蜀文化独特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李明泉: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制度和运行方式,如果只看重文化发展规律,忽略了市场,显然行不通;但如果只看重市场而忽略了文化发展规律,就会出现这些年我们一直诟病的收视率、上座率、发行量、三俗等现象。

        文化体制改革,应该把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相统一,而且社会效益应该放在首位,必要时甚至可以牺牲经济效益。这恐怕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也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果文化体制改革不重视社会效益,那么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会发生偏移,所以文化体制改革在维护坚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属性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亮点:“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提高文化现代治理水平

        公报摘要:要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李明泉:要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关键就是要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过去我们习惯的公共文化产业都是由政府来主导,甚至重大的节庆活动都是政府一竿子插到底。现在,我们更多的应该让市场唱主角,要打破行政壁垒,让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自由流通,激发全社会活力,创作多样、丰富的文化消费品,形成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

        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现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实际就是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政府必须要逐渐退出来,由市场来配置资源,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管什么?管导向,管人,管事,管资产。其他的可以交给市场。

        亮点:构建现代文化体系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公报摘要: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

        李明泉:原来很少用到“现代”两个字,这次提出“现代”两个字含义深刻。市场体系各种要素,资源的配置、管理、培育都需要用现代的价值观,管理思想、技术支撑、现代的网络数字平台。

        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就要推动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实行重要国有传媒企业特殊管理股制度。这些年四川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支持文化企业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这些年四川的民营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我们既要做大也要做多,要重视微小企业的发展。

        健全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方面,按照中央文件,文化产业发展要和经融的支持结合在一起,四川也出台了财政、税收、土地、金融、工商等若干支持政策,并提供资金支持,21个市州设立的文化改革发展专项经费5.6个亿,支持各市州建立的相应的文化产业项目。

        亮点: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 丰富四川文化产能

        李明泉:现在四川文化的产能不够丰富,量和质提不上去,严重影响了整个现代文化市场的建构和培育。这一次文化体制改革,要以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只有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才能在文化生产,文化创意产业、文学艺术业等方面,蓬勃发展。

        希望人人都有创意,人人都能创意,人人都参与创意。在上海,上到80多岁的老人,下到幼儿园的小娃娃全民都参与创意,因为创意跟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台湾有创意街市,在北京有创意赶集……所以四川今后在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方面,应该有一些新的举措。

        亮点:加强对外文化开放力度 发挥巴蜀文化独特优势

        公报摘要:发挥巴蜀文化独特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李明泉:成都是世界非遗之都,蜀绣、皮影这些都是四川的文化元素、文化品牌。四川如何在全世界产生影响,必须要加强对外文化开放力度。立足四川的文化特色,推进巴蜀文化工程,打造巴蜀文化品牌,把四川独有的历时文化资源,转变成文化资本。通过神奇的巴蜀文化,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四川。

        亮点:探索、整合和社区公共文化设施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报摘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

        李明泉:四川有成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是文化部已经批准的第一批示范区 ,在全国排在前列,也是西部第一。泸县、攀枝花、南充、达州,乐山等地市州也建立了一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积极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春雨工程,共享工程等。建设一批农民工文化驿站、留守学生(儿童)之家,搭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将供养人员和机构、开展大型文艺活动的财政资金用于购买公共文化惠民服务。

        “此外,我们正在探索整合学校和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比如说图书馆,学校有,社区也有,学校这些设施一放假都没有利用,我们可以把这些公共设施可以和社区结合起来,让附近的社区居民也可以享受到。

相关阅读:

公报解读之一:用改革来推动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公报解读之二:建立“负面清单” 企业发展有了“非禁即入”参照

公报解读之三:依法治省、厉行法治是“四位一体”的互动

公报解读之四:政治体制改革要理顺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关系

公报解读之五:社会体制改革需要社会、组织和家庭的互动

公报解读之六:全省低保可统一按最高标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