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强:论《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力量

10.09.2014  13:04

——在纪念《为人民服务》发表7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李后强

    (2014年9月10日四川仪陇)

    毛泽东同志1944年9月8日发表的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虽然只有近800个字,但却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要求: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道德与与实践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把实现党的革命任务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70年来,这篇《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已成为培训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优秀教材和强大思想武器,并已写入党章成为党的宗旨,成为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毛泽东同志关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经从中国走向了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

    为人民服务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是一个理想信念和道德伦理问题,是一个执政党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我们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要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个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人,必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永恒的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要经受“四大考验”,战胜“四种危险”,就要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仪陇诞生了朱德、张思德,是宗旨教育基地,更是德文化示范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我们要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高度重视道德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所谓道德力量,是指以高尚德行激活人们潜在正善情感的能力。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是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人道德观的经典著作,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它如划破长空的闪电,具有强大的震撼和感召力量。70年来,这篇光辉著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艰苦奋斗,引领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伟大复兴。今天,我们纪念这篇名著的发表,是为了强化宗旨意识,更好地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智慧和力量。

    首先,《为人民服务》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道德立场。道德具有阶级性和正能量。在《为人民服务》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词是“人民”,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立场。中华民族历来倡导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但不同的阶级对“”和“”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最大的“”和“”就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正如毛泽东所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70年过去了,“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在不少共产党员那里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共产党员的党性在灯红酒绿中消磨殆尽,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为人民服务》是一剂令人清醒的良药,服下这剂良药,才能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为人民服务》是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对照这面镜子,可以重新找到迷失的自我。

    其次,《为人民服务》遗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基因。道德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建设,如老子、孔子等大力倡导道德修养,特别是孔子建立的道德体系成为东方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这种浓厚的道德氛围里,注重道德修养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自觉行为,早已植入我们民族的基因。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说,“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他表彰的张思德虽然是一个小战士,岗位平凡,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在他身上却遗传了中华民族注重修养和助人为乐的道德基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严于律己,在生死关头毫不犹豫地舍己救人,他是中华儿女中的优秀分子。今天,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赞扬的张思德精神,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它必将照亮我们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