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强:论《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力量
——在纪念《为人民服务》发表7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李后强
(2014年9月10日四川仪陇)
毛泽东同志1944年9月8日发表的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虽然只有近800个字,但却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要求: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道德与与实践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把实现党的革命任务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70年来,这篇《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已成为培训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优秀教材和强大思想武器,并已写入党章成为党的宗旨,成为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毛泽东同志关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经从中国走向了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
为人民服务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是一个理想信念和道德伦理问题,是一个执政党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我们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要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个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人,必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永恒的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要经受“四大考验”,战胜“四种危险”,就要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仪陇诞生了朱德、张思德,是宗旨教育基地,更是德文化示范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我们要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高度重视道德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所谓道德力量,是指以高尚德行激活人们潜在正善情感的能力。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是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人道德观的经典著作,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它如划破长空的闪电,具有强大的震撼和感召力量。70年来,这篇光辉著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艰苦奋斗,引领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伟大复兴。今天,我们纪念这篇名著的发表,是为了强化宗旨意识,更好地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智慧和力量。
首先,《为人民服务》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道德立场。道德具有阶级性和正能量。在《为人民服务》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词是“人民”,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立场。中华民族历来倡导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但不同的阶级对“义”和“仁”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最大的“义”和“仁”就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正如毛泽东所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70年过去了,“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在不少共产党员那里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共产党员的党性在灯红酒绿中消磨殆尽,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为人民服务》是一剂令人清醒的良药,服下这剂良药,才能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为人民服务》是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对照这面镜子,可以重新找到迷失的自我。
其次,《为人民服务》遗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基因。道德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建设,如老子、孔子等大力倡导道德修养,特别是孔子建立的道德体系成为东方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这种浓厚的道德氛围里,注重道德修养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自觉行为,早已植入我们民族的基因。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说,“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他表彰的张思德虽然是一个小战士,岗位平凡,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在他身上却遗传了中华民族注重修养和助人为乐的道德基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严于律己,在生死关头毫不犹豫地舍己救人,他是中华儿女中的优秀分子。今天,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赞扬的张思德精神,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它必将照亮我们民族的未来。
其三,《为人民服务》倡导了文明进步的道德形式。道德具有导向性和调节性,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道德的培育,需要一定的教育形式。比如,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慎终追远的共同传统,并将其作为培育道德的一种重要形式。毛泽东采取扬弃方法,舍弃厚葬等陋习,发扬尊重生命的传统。他认为开追悼会是一种道德培育形式,既隆重又简朴。“隆重”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因为人只能有一次死亡,一次生命,要倍加珍惜。“简朴”是强调不要铺张浪费。并且指出“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种文明的方式来寄托哀思,可以起到以情动人、引人向善的作用,从而使人民更加团结。
其四,《为人民服务》展示了闻过则喜的道德自信。道德具有自省性和内修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怎样对待自己的过失和别人的批评,却有道德修养的高下之别。有的人讳疾忌医,听不得不同意见;有的人闻过则喜、知错即改。历来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要真正做到闻过则喜、知错即改是十分困难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要做世间难为之事。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闻过则喜、知错即改的道德自信。他还举例说,我们党实行的“精兵简政”政策就是由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因为这一政策对人民有好处,所以我们党就采纳了。事实证明,我们党正是实行了“精兵简政”的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才使党群关系更加密切了,从而获得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巨大力量。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共产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放松了自我修养,致使党纪废弛,干群关系日益紧张。特别是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广大的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当前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对“四风”问题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正视“四风”问题的严重危害,立下彻底解决“四风”问题的坚定决心,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重新展示我们党道德自信的表现。
其五,《为人民服务》树立了能上能下的道德典范。道德具有示范性和标杆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名和利都是他们难以跨越的珠穆朗玛峰。其实“名”也是“利”。即使在革命队伍中,也不乏追名逐利之辈。正如毛泽东后来所批评的那样:“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而张思德却为我们竖立了一个不计名利的道德标杆,他是站在道德珠峰之上的真正的共产党人。从他的革命履历来看,参加革命近11年,入党7年,先后当过战士——班长——副班长——战士——农场副队长。不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每当职务发生变动,尤其是由班长到副班长甚至到战士时,他始终坚持一切从党的需要和人民利益出发,毫无怨言地对待职务升降,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真正做到能上能下。就像他本人所讲:“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张思德的职务由班长降为副班长直至降为战士,不是因为他工作做得不好或者犯了什么错误,而是我们党当时实行“精兵简政”的需要。当前,简政放权又提上了我们党的议事日程,它必将触及许多人特别是共产党员的利益。面对这道名利考试题,如果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能重温一下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以张思德同志为榜样,那么就不难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最后,《为人民服务》充满了勇于担当的道德使命感。道德具有自律性和正义性。共产党人要勇于担当、艰苦奋斗。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成千上万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这种强烈的道德使命感驱使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最终使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担当大小,体现一个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改革是强国之路,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要闯出一条新路、杀出一条血路,也要勇于担当、艰苦奋斗。只要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具有强烈的道德使命感,我们就一定能团结亿万群众,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本文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2014年9月10日在纪念《为人民服务》发表7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四川省仪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