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强:把创新作为第一追求

05.09.2014  18:02

    ——在四川省社科院2014年研究生入学典礼上的讲话摘要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李后强

    在秋收的季节,我们相聚在百花潭,热烈欢迎各位2014级研究生同学加入四川省社科院团队。从此,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今后三年,不能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战斗在一起。即使毕业了,社科院还是你们的家。这个家,现在条件还不好,但有爱心、有大师、有文化,充满智慧、充满力量、充满希望!

    你们是青年学子中的佼佼者,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迈上了人生的一个新台阶,我代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表示衷心祝贺!

    一般来说,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大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研究生是主动创造知识。因此,进入研究生阶段,要实现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研究手段、生活习惯的重大转变。要在提高思维能力,掌握求知方法上实现重大突破。把创新作为第一追求。学习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怀疑心理和眼光看待新知识,善于找出问题,提出问题,并能想法解决问题。人与人的根本差别在于思维层次和做事方法上的差异。做事先做人,人的道德修养是基础。

    在大数据时代,知识爆炸,不可穷尽,永远学不完。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强化开放、平等、民主、自觉意识。信息技术如此发达,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一个手机知天下,因此老师授课只是获取知识的一个传统渠道,更多的还是靠自己去获取、去筛选。自学能力是决定成才的关键。老师只能是引路人,所以叫导师,他给你提供资格、机会、时间、方法,不是靠山,不是保姆,更不是打工仔。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个“师承效应规律”:是指在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徒弟一方的德识才学得到师傅一方的指导、点化,从而使前者在继承与创造过程中与同行相比,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还形成“师徒型人才链”。因此,老师的人品、学品对研究生影响很大。导师一定要成为楷模、榜样。       在人才成长中有个“最佳年龄规律”:有学者对公元1500年—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自然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学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峰值为37岁。这是创造力最强的时期,是黄金时段,因此必须科学把握,争取最大效益的创新活动。在交叉点上突破,在结合部下工夫,在新学科领域多用心。 多读书,读闲书,读相关学科的书,尽早开始写论文。争取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文章。    在人才成长中有个“共生效应规律”:通常在某一地域、单位和群体相对集中涌现较多。就是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和时间内,人才不是单个出现,而是成团或成批出现。这就要求有团队意识和精神,相互支持和帮助,不能搞“文人相轻”,相互诋毁和拆台。要包容、大度,和而不同,允许不同性格存在。

    在人才成长中还有一个“激励效应规律”:就是动力来源,包括期待激励、目标激励和情感激励。我们对自己未来应该有个美好规划,树立一个可行的目标,这样才能有追求和动力。亲情和爱情是重要激励,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要关爱家人,不要忘记找对象谈恋爱,争取双丰收!

    祝各位新同学健康、愉快、成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