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书法家李兴辉讲述川籍一代大儒刘沅故事
在成都,有这样一个家族:自清乾嘉以来,家族五代书香不断,对蜀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家族中的成员必修琴棋书画,文人书画家辈出。这就是著名的蜀中双流刘氏家族。刘氏家族家学源远流长。自清嘉庆年间(18世纪初)至民国年间,在长达200余年历史中,清代四川学者刘沅(止唐)在成都南门纯化街创办的儒林第“槐轩”,学生、门徒几达数千人,桃李满天下。刘沅著有《槐轩全书》,创立槐轩学派,名震一时。刘沅子孙中代代出进士、举人、拔贡、学者、诗人、书画家。在文学、史学、经学、书画方面卓有贡献。如刘桂文、刘咸荥、刘咸炘及现当代的刘东父、刘奇晋等。昨(25)日,熟悉成都掌故的诗人、书法家李兴辉向记者讲述了刘沅的故事。
遇野云老人 跟其学习8年学问大有进境
刘沅自幼体质孱弱,然聪慧过人,好学不倦。7岁能文,被人视为“神童”:8岁入私塾,10岁时到离家20里的板桥子文昌宫(在今双流县黄甲乡境内),受业于贡生古鹤峰,首尾达8年之久。
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刘沅以第一名入为双流县庠生,又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被选拔为贡生。但次年父亡家贫,刘沅无心仕进,便在家乡双流县开门课徒,收入补贴家用。其间,刘沅继续参加科举,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选拔明经,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由拔贡中试举人。他虽屡次乡试中榜,但皆念高堂老母,形孤体弱,不愿离去。命运多舛,刘沅顺畅的科举之路也到此为止。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刘沅三次参加会试,但皆名落孙山。刘沅倍感失落,一时不做它想,一心留守成都侍奉母亲。
刘沅一生成就,除了家学渊源和自己的聪敏苦学外,所遇的两位高人也居功至伟。第一位高人是静一道人,另一位则是野云老人,尤其是后者,实为刘沅的救命恩师和命中贵人,他不但改变了刘沅的人生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日后的学修方向。
嘉庆三年(1798年),刘沅病体稍愈,一天在本地彭家场集上遇见一位卖药老人,“形容殊异,心爱敬之,求示延年之方”——这就是野云老人。野云老人给了刘沅治病药方,并告诉他“人生自有长生药,返求诸身心可也”,向他阐述了“仁者寿,大德必寿”等圣贤之言,嘱咐他存心养性。刘沅见老者不凡,顿有所悟,遂拜其为师,自此在老人指导下静心服药、锻炼。野云老人所传的根本即“存神养气即存心养性”,其实质就是道教丹道养生与儒家修身两者的融合。刘沅跟随野云老人学习了8年。野云老人教导刘沅时年近八十,当时刘沅36岁。此后刘沅更益励修,身体日壮,学问大有进境,门生日渐增多。刘沅曾不胜感激地说:“回思平生辛苦备尝,几如再世,使不遇野云老人,早归大暮。”刘沅在青少年时期身体羸弱,几番临死,得授野云老人之教后,竟在晚年连得八子,近九十岁才逝世。
创办“槐轩” 讲学四十余年桃李满天下
嘉庆十八年(1813年),刘沅从双流县柑梓乡三圣村(旧名云栖里)祖宅移居成都南门纯化街,自建房屋,新立门户。因新的宅院中有株百年老槐树,浓阴掩映,雍穆恬静,刘沅遂名宅曰“槐轩”。学识深厚、学修有成的刘沅在“槐轩”开始了坚守如一,长达四十余年的讲学、治学的道路,终成一代大儒。
自清嘉庆年间(18世纪初)至民国年间,在长达200余年历史中,清代四川学者刘沅(止唐)在成都南门纯化街创办的儒林第“槐轩”,学生、门徒几达数千人,桃李满天下。光绪年间,刘沅之子刘梖文及门人刘芬等人集资创办守经堂,选集刘沅著作22种刻印成《槐轩全书》发行于世。《槐轩全书》内容之宏富,方法之独特,论述之精深,为当世所罕见,堪称鸿篇巨制,是传统文化中罕见的会通儒释道三家精要,并具完整学修体系的珍贵文献。
刘沅奉儒家元典为“圣人之学”,而其“圣人之学”亦包囊了佛家和道家学说的精要在内。在他看来,诸多学者只知学习孔孟之道,其实佛家与道家的真知灼见均与孔孟之道相合相契。刘沅这一独创思想,在他的著述中随处可以见到,这也意味着刘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而他的终极目的,则是要通过“存心养性”达到“止于至善”,即“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是刘沅思想的真谛,也是刘沅在《槐轩全书》里通篇所构筑的庞大理论体系的核心所在。
晚年致力公益 主持修葺成都武侯祠
刘沅晚年致力于公益,集资筹办慈善事业,修复祠庙。如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主持修葺成都武侯祠,重新审定树立祠内文臣武将塑像。现在,武侯祠内47尊蜀汉历史人物塑像中,有25尊是在刘沅主持下重塑的,至今人们所见仍为刘沅调整后的风貌。刘沅还在祠内留下33通碑碣,除两廊每尊塑像前的小石碑计28通外,另有《汉昭烈庙从祀功臣记》碑、《巍然庙貌》诗碑等五通。今天成都武侯祠尚存刘沅撰书的《巍然》等碑石,杜甫草堂尚存刘沅撰书的一块七律诗碑。刘沅书法圆润遒劲,取法甚古,风采动人。此外,刘沅还重修了位于成都西郊的黄忠墓。(记者 王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