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的“农业经”

03.04.2015  11:05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民以食为天,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越早补齐越好,不然就会拖整个现代化的后腿。

  ■只要农业和就业能稳住,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内略低一点,也不会出大的问题。

  ■农业生产成本还处在上升通道,“地板”在抬升,包括人工、农机作业、土地流转等费用上涨很快,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也不便宜。

  ■两个“天花板”在顶、两道“紧箍咒”在身,农业靠什么持续稳定发展?别无他途,只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核心任务,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和“新型”这两个基本要求。

  ■过去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创新。今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仍然要靠改革创新。

  ■粮食安全这根弦决不能放松,否则粮食生产一旦出现大的滑坡,好多年都缓不过来。

  ■在粮食问题上,首先要算好安全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但也得考虑经济账,并不是越多越好。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

  ■农业发展也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讲求经济效益,不然农民没积极性、国家也负担不起,就难以持续。

  ■要引导农民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挖掘各种资源生产潜力。

  ■主产区调出粮食是贡献,调出肉蛋奶、调出加工食品,同样也是贡献。

  ■决不能再出大的事件,否则就会打击人们对国产农产品和食品的消费信心,影响农业发展。

  ■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首先要给科技人员插上奋斗的翅膀。

  ■不搞强迫命令,不替农民做主,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自觉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坚持以粮食和农业为主,不能搞“非粮化”,坚决禁止耕地“非农化”。

  ■只要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符合改革方向,农民群众欢迎,不管什么形式,我们都要鼓励和支持。

  ■当初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中央当时的态度是“可以、可以、也可以”,给地方很大的自主权。现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也是这样,我们的观点是“探索、探索、再探索”。

  ■新账不再欠、老账逐步还,让透支的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

  ■不管财力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财政预算要继续把农业作为重点来安排。

  ■这些事迟早要干,早干比晚干好,现在正是好时机。

  ■要创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用改革的办法破解治水缺钱难题。

  ■畅通农村金融服务“主动脉”,丰富农村金融服务“毛细血管”。

  ■农业深度融入国际市场,这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既有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也有各种风险和挑战。搞好了就会八面来风,搞不好就是八面埋伏。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手拉手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到2020年着力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这既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安排。

  ■近些年,城市许多工商企业“上山下乡”,激活了农村资源配置的“一潭春水”,也为企业发展开拓了空间。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简单理解为“新村庄建设”,“钱多盖房子,钱少刷房子,没钱立牌子”。

  ■新农村建设不能搞“去农村化”、照搬城镇模式,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一种格调,不然既没有了农村味道,也丢掉了地域差异、民族特色。

  ■要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充分考虑今后农村人口变化趋势,不要费了好大劲把路修通了、水接上了、房子盖好了,村里却没人了。

  ■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有6年、时间很紧,而扶贫任务很重,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级难题。靠什么克服困难、走向胜利?要靠亿万农民群众。

  ■中国农民是极富创造力的,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制是农民冒着风险发起的,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是农民创立的,近年来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也是从农民冲破障碍进城开始的。

  ■只要把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调动好、引导好、保护好,就会汇成滚滚洪流,形成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我们要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的制度障碍,放手让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农民平等享有成长进步、“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