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智库如何做好公共政策评估

28.10.2015  20:12

  公共政策评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政策评估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政策评估的能力和水平往往反映政策咨询机构向政府建言献策的能力和水平。开展好政策评估工作,必须准确认识公共政策评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客观认识政府智库在政策评估中的优势和劣势,始终秉持专业性、科学性和开放性的理念,在政策评估的实践中,不断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创新方法,推动政策评估工作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公共政策评估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关于公共政策评估的准确概念,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根据我们的理解,公共政策评估就是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和程序,对政策体系、政策过程和政策结果的质量、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或判断的系列活动。其目的是改进公共政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可实践性,促进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从世界范围来看,早在20世纪初,公共政策评估就随着现代科学方法的发展而在社会研究和政策研究中得以运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相继开展了广泛的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性日渐突显。

  首先,公共政策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进行公共政策评估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总规模显著扩大。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按2005年不变价),1995年全球经济总量达到34.4万亿美元,2013年则达到56.5万亿美元。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全球经济规模扩大了60%以上。在经济规模显著扩大的同时,政府公共支出的比重也明显上升。OECD国家用于社会领域的公共支出在1990年占GDP的17.5%,而在2013年则占到了GDP的21.7%。1990年,中国公共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为16.5%,2013年,这一比重达到24.6%。这些变化说明,公共政策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强。一项正确的公共政策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大,一项错误的公共政策所起到的消极作用也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制订公共政策所要面临的利益格局日益复杂。一方面,日益深入的全球化和快速发展的城镇化使不少国家,特别是一些国家的大城市,聚居了不同国家或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居民;另一方面,收入差距问题越来越严重,并日益成为全球性现象。国际知名的发展和救援组织联盟乐施会(Oxfam)在2015年年初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世界上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世界财富总量的48.2%,并且这一数字还很有可能在2016年突破50%大关。在这样的社会利益格局之下,公共政策制定者需要更清醒地认识到公共政策对于不同群体的影响,需要通过政策评估推出正确的公共政策,避免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激化,促进社会包容、可持续发展。

  第二,随着经济分工和社会形态日益复杂,公共政策决策的难度不断上升,要通过评估提升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持续推进的工业化使人类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信息技术革命则使全球形成了联系密切的网络化社会。这些变化使得公共政策议题越来越广泛,除了经济增长、社会建设、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环境治理等传统政策问题外,气候变化、网络犯罪、恐怖主义、文化冲突、食品安全、虚拟社会管理等新的挑战也纷至沓来。同时,制订公共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和面临的制约也更加复杂多样:既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因素,也包括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因素;既包括全球性因素,也包括区域性因素;既包括社会整体性因素,也包括各类群体各自的特殊性因素。因此,制订正确的公共政策,不能仅凭决策者的历史经验和主观判断,还要通过专业机构的深入研究和系统评估,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

  第三,有效落实公共政策,必须进行政策评估。制订正确的公共政策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正确的公共政策落到实处。在很多情况下,政策实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不是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政策不能很好地得到执行的问题。公共政策是由行政机构来执行的,但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往往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这使得行政机构可能会在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驱使下,对政策进行选择性执行,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引入政策评估,来消除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弊端,确保公共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第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离不开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评估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不仅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而且要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的积极作用。通过政策评估,可以使参与国家治理的社会各主体充分表达意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平衡利益,消除分歧,形成治理合力。还要看到,政策评估也会反过来促进公共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政府智库在政策评估中的明显优势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及其所触及利益格局的复杂性决定了政策评估主体的多元性。评估机构不仅包括政府部门、立法司法机关,也包括各类智库、社会组织、大众传媒等。其中,政府智库作为一类特殊的机构有许多优势,在政策评估中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第一,政府智库既贴近决策层,又独立于其他政府部门,其评估具有信息充分与相对客观性的优势。与其他智库相比,政府智库往往更加了解政策制订的初衷和过程,特别是了解政策制订过程中的各种考量和权衡。与行政部门相比,政府智库既不制订政策,也不是执行政策的责任机构,由中央政府或综合管理部门授权开展第三方评估,既能保持超脱的地位,又不会陷入具体事务,既能够从全局和战略的视角分析问题,也能够从现实和可操作性的角度评估政策。这些都有助于其更加客观公允地开展政策评估。

  第二,政府智库受托于国家,由公共财政提供资金支持,所做的评估更能体现社会责任感和公正性。政策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历较复杂的分析研究和评估过程,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在评估实践中,不同的经费来源往往会对评估的公正性产生影响。非官方智库会常常面临着经费不足和保持公正性的两难困境。如2014年,《纽约时报》报道了美国学者布鲁克?威廉姆斯关于智库透明性的一系列报告。报告显示,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大西洋理事会等华盛顿十余家重要研究机构近年来接受了外国政府数千万美元的资助。这些捐助使得自我标榜为独立、客观的智库日益沦为捐助国的游说机构。与民间智库相比,政府智库受托于国家,与所评估的项目没有直接的利益纠葛,有公共财政提供相对稳定的资金保障;政府智库也更具有服务于国家利益的责任感,更容易摆脱社会利益集团的影响,使政策评估更加公正。

  第三,政府智库具有沟通渠道和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其评估更加准确。拥有充分而准确的信息,是做好政策评估的必备前提。在实际评估工作中,获取全面的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其他智库相比,政府智库一方面与政府部门有良好的沟通渠道,能够获得比较全面的权威信息;另一方面,政府智库更具社会公信力,也更容易了解民意、汇聚民意。这有助于其获取更加充分的评估信息,促使评估更加准确。

  当然,政府智库作为政府的组成部分,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其领导人受命于政府,在做政策评估时如何排除强势权力部门的干扰,是政府智库面临的切实的挑战。

   专业、科学和开放,做好政策评估

  中国的公共政策评估起步较晚,目前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新一届中央政府组成以来,基于对发展的科学分析和判断,高度重视公共政策评估工作,并逐步将公共政策评估纳入机制化轨道。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将“风险评估”作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的重要环节,明确提出“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决定”。

  近年来,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国家行政学院等为代表的中国政府智库,按照中央政府的安排,承担了许多公共政策评估工作,包括重大改革方案和重大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在这个过程中,公共政策评估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与政策评估的要求相比,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要做好政策评估工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政府智库要做好政策评估工作,实现评估的客观、公正和准确,就必须坚持专业性、科学性和开放性理念。为此,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站在公众的立场进行政策评估。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性,事关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必须体现广大公众的意志。但公众是由不同的利益群体组成的,其诉求是多元化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不能使所有人都受益。这决定了政府智库不能站在某一个特定群体的立场上评估政策,而必须以公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作为政策评估的出发点。政府智库要主动与不同的利益群体进行广泛沟通,深入了解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将公众的意愿、多数人的合理利益反映到政策的制订和完善之中。

  第二,要做好专家储备和人才培养工作。公共政策评估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评估的难度大、时效性强、专业化要求高。做好政策评估工作,需要有理论素养深厚、政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为此,政府智库既要在内部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化水平高、国际化视野广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也要聘任一批熟悉政策脉络、实践知识丰富、社会威望高的政府官员;还要从大学、研究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中选聘那些理论素养高、社会关系广泛的外部学者,充实专家队伍。

  第三,要把政策评估和政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中国有句古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能够很好地形容政策评估和政策研究之间的关系。只有加强对于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前瞻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不断夯实政策研究的基础,政府智库才能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点上,优质高效地完成重大政策的评估任务。而只有认真做好政策评估,才能发现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政策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实现政策评估和政策研究的有机结合,一要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领域的理论研究,形成高质量的思想创新成果,为政策评估提供理论依据;二要及时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苗头性、趋势性的重大问题,加以科学分析和综合研判,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为政策评估提供实践依据;三要对政策评估过程中发现的偏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优化政策研究提供参考。

  第四,要不断学习、运用新的研究和评估技术方法。公共政策评估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只有综合运用先进、实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才能提高评估的准确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政府智库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有效拓展公共政策评估的调查网络和信息渠道,准确把握复杂经济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科学评估公共政策的利弊得失。

  第五,要保持评估的开放性,加强与有关机构的交流合作。坚持公共政策评估的开放性,提高评估过程的参与度、透明度,是保证评估结论客观公正的必然要求。政府智库开展公共政策评估,需要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要打开门来“从善如流”,不能关在屋里“闭门造车”。要建立健全政策评估的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发布可公开的评估内容,接受公众评议,汇集各方意见。要依据政策评估内容,加强与从事政策研究的高校、民间智库等机构的交流合作,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来提高政策评估的质量和水平。还需强调的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一国的公共政策有可能会对相关国家乃至全球产生较大影响,评估公共政策不能不考虑各国特别是各主要国家公共政策的相互影响。政府智库应建立广泛的国际交流平台,通过加强对话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高政策评估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最后,开展公共政策评估时,还要特别注意防范各种不良倾向。一是要避免报喜不报忧。政府智库要客观、公正地评估公共政策,既要肯定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又要实事求是地指出政策的不足之处及其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为完善公共政策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二是要避免疏于深入调研、信息不全。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领域是广泛的、牵扯的利益是多元的、作用的机制是复杂的,因此,评估必须开展深入的调研,掌握充分的第一手信息和数据。否则,即使运用科学的分析和推理方法,也有可能出现偏差,最终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评估结果。三是要避免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在政策评估中,要利用专家们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但是,主观先验性的判断不能完全替代客观实证性的研究。在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环境和条件下,政策评估必须依据客观的现实,必须依靠严密的逻辑和科学的方法。四是避免片面性。政策评估的片面性是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要避免这种现象,在政策评估过程中,应广泛地听取意见,扎实深入地调研,透彻系统地进行利弊分析。

  总之,随着“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不断推进,公共政策评估的任务愈加艰巨,我国政府智库的“担子”愈加沉重。我们要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担当,加强理论和方法学习,积极投入政策评估实践,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政策评估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副书记、研究员 李伟  来源: 新经济导刊》2015年第9期 )

编辑:lulu12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