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 | 以权威调查推开“鸭脖事件”的“罗生门”
据新华社消息,针对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6·1”食品安全事件,江西省已成立由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下一步,联合调查组将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调查处理情况。
连日以来,“鼠头鸭脖”事件占据舆论热榜,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饭盘里的黑色异物,究竟是鼠头还是鸭脖,一时之间众说纷纭、真假莫辨,陷入了“罗生门”。即使涉事高校和南昌市监局等部门很快调查并回应确认异物为鸭脖,也并没有为高烧的舆论降温。相反,“结论式回应”还引发了来自网络的更多“脑补”、戏谑和调侃。诸如“指鼠为鸭”“鼠鼠我鸭”等生硬造词,折射出“鼠头鸭脖”事件已走到信心受损甚至信任危机的地步。
从这个角度来说,由多个省级相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调查异物究竟是鼠头还是鸭脖,是必要而紧迫的,绝不是小题大做。
一者,食品安全重于泰山。人们入口的东西“出状况”,必须严加对待,严格调查。尤其是,此事还直接涉及成千上万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没有理由麻痹大意。二者,“鼠头鸭脖”事件,至此已不再是简单的食品安全事件,同时关涉人们对高校食品安全的信心以及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坚决不能再任之由之,拖泥带水。更重要的一点是,其实不论是鼠头还是鸭脖,事情本不应该走到眼下这一步。更高级别、更多部门的联合调查,有利于排除干扰、提高效率,以公正的调查,尽快还原事件真相,解开人们心中的谜团。
详尽公正调查,拿事实、讲证据是解开“鸭鼠谜团”的关键。任何时候面对舆论质疑,事实和证据都是最好的药方。具体到“鼠头鸭脖”事件本身,更应紧盯现场细节,固定事实证据,以公正调查来回应舆论质疑焦点。比如,事件中类似老鼠“牙齿”的“白刺”到底是什么?细长条的“胡须”又是什么?最终认定异物为“鼠头”或“鸭脖”,具体依据又是什么?特别是,考虑到该高校2021年11月也曾发生“老鼠事件”,日前又被学生曝光“吃出大青虫”,必须站在高度负责和公正的角度,详尽调查,结合文字、监控、图片、视频等,形成可追溯、可信服的调查报告并及时公开发布。
依据调查妥当“善后”,认真总结、严肃追责,是类似事件最好的预防针。一边是喧嚣的舆论,一边是仍在进行的联合调查。不论最终调查结果如何,对于此事及其引发的“阑尾效应”都应当认真总结、严肃追责。如果未来最终调查结果证实异物为“鼠头”,则证明该校食品安全管理存在巨大漏洞,此前调查也存有问题;而如果调查结果认定异物真为鸭脖,也应当认真反思“一个鸭脖何以至此”。不管怎样,对于舆论关注的社会事件,相关各方回应越及时越详细,调查越公正越透明,就越能降低事件的负面效应和二次发酵。那些遮遮掩掩、话说一半,简单的“结论式回应”、仓促地“抢时间”调查等行为,绝不可取。
“鼠头鸭脖”事件,不能成为扑朔迷离的“鸭鼠谜团”。真相只有一个。到底是鼠头,还是鸭脖,需要联合调查组摆事实、讲证据、细调查、快回应。也只有这样,才能尽早推开“罗生门”,走出舆论质疑漩涡,重建人们对相关部门的公信力以及高校食品安全的信心。
特约评论员 林风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编辑:龙春晖
责编:王蓉
审核:陈旭
点击进入专题: 高校食堂“鸭鼠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