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一年三现人民日报都选啥时机?

09.05.2016  19:15
权威人士一年三现人民日报都选啥时机? - News.Sina.com.Cn
2015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截图。 - News.Sina.com.Cn
网友微博截图。 - News.Sina.com.Cn
5月9日人民日报第二版。 - News.Sina.com.Cn
来源: n.sinaimg.cn

  5月9日股市大跌,有网友说“权威人士”的L型经济论“吓坏”股民。

  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一篇“权威人士”谈中国经济文章,这篇名为《开局首季问大势》的文章指出:中国经济L型走势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这是“权威人士”一年内第三次在人民日报谈中国经济。第一次是2015年5月25日的《五问中国经济》,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权威人士”到底是谁,这三次谈经济释放何种信号?如何选择“发声”时机?

5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 “权威人士”一年内三次谈经济,选择何种时机?

   权威人士”一年内三次谈经济,选择何种时机?

  在头版头条以“权威人士”问答形式解答中国经济热点话题,这种形式对人民日报而言,较为罕见。

  “权威访谈”全文未出现受访者任职单位和具体署名,也不常见。

  这种形式引起人们注意是在去年5月25日的头版文章《本报独家专访权威人士,解析当前我国经济大势:正视困难 保持定力 前景光明》。

2015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截图。

  据媒体报道,去年多个地方和机构召开专题学习会议学习这篇文章。

  国家开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怀邦指出,《人民日报》刊发的“权威人士”访谈文章,体现了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有关精神,传递了中央对宏观经济大势的分析和判断,反映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思路和导向。

  近几年来,每到四月末,中共中央政治局都会召开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会议,今年的这一会议是4月29日召开,去年是在4月30日召开。

  今年“权威人士”也可以说是延续规律,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后发声。

  《开局首季问大势》一文,依然是“几问”结构,权威人士回答了5个主要问题:经济形势怎么看?供给侧改革怎么推?预期管理怎么办?经济风险怎么防?

  今年4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罕见谈股市,会议强调,“要保持股市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投资者权益。

  “权威人士”在9日的文章中则是这么说的:

   我们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财经评论员刘戈在新浪微博上称,“权威人士”的讲话给市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否定了“开门红”说,再次强调不要抱幻想,强调中央对去杠杆、去产能是有“战略定力”的。这应当看作是前一阶段经济政策犹豫摇摆的修正。

  可以注意到的是,近三次“权威人士”高调出现的时间点都在中央的重要经济会议之后。

  2016年1月4日的人民日报专访“权威人士”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文的背景则是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权威人士“吓坏”股民?L型到底是啥走势

   权威人士“吓坏”股民?L型到底是啥走势

  今天股市大跌,截至收盘,沪指跌近3%失守2900点,两市逾百股跌停。有网友称人民日报今早见报的这篇文章“吓坏”了股民。

网友微博截图。

  有趣的是,这三次“权威人士”发声都伴随着股市的强烈波动。

  5月25日这天沪指大涨3.35%站上4800点;1月4日是熔断机制开始实施的首个交易日,2016年首个交易日A股就触发熔断……

  “权威人士”在9日的文章中说:

   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近期一些经济学家也在对中国经济形势预测时反复提到“L型”。

  《中国证券报》3月的一篇文章称: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经济还是处在L型底部盘整,可能有较长时间才能走出低谷。

  4月,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中国经济经过6年回落,现在非常接近底部,预计2016年下半年或2017年上半年会触底:

   有人说触底了会不会大幅度反弹,不会的,触底的含义就是不会更低了,将来最可能的形态是L型,L型的底部有小的‘W’型,就是一些小的波动。”他表示,如果进入这样的平台,可能维持5至10年时间,这有助于中国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近日在《经济观察报》撰文指出:

  “自2015年以来的增长下行态势可能在2016年改变,出现L型拐点。未来增长可能在6.5%至7.5%区间摆动,保持中高速的平稳运行态势。

  事实上,在1月接受采访时“权威人士”已经提到了L型的的经济形势。

  当时的语气更像再打“预防针”。

  1月时“权威人士”的说法是:“ 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

  这一说法的与习近平在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相呼应。

  据中国干部学习网《习近平振兴中国经济的战略和战术》一文,习近平在那次会议上提到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我国目前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我国经济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因此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权威人士是对习近平“非常重要的”那个人?

   权威人士是对习近平“非常重要的”那个人?

  “权威人士”出现在新中国的报道中已很长时间了,并不是每次都以“匿名”方式出现。

  官方统计显示,2015年共出现了6次“权威人士”, 2014年,14次;2013年,11次;2012年,14次;2011年,18次;2010年,16次;2009年,10次;2008年,8次……

  范围从最开始的战争、外交,到房价、文化、工业,有时还有围棋。

  搜索发现,近年来在经济领域的“权威人士”出现频率较高。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以及财政部部长、保监会主席、银监会主席等都以“权威人物”身份接受过人民日报采访。

  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绝大多数“权威人士”,语言都是人民日报惯常的风格,不会突出个体特征。但这三次出现的“权威人物”,在语言上却有着较强的“个人色彩”。

  特别是这一次文中提到,“树不能长上天”、“甘蔗没有两头甜”、“保人不保企”、“不搞半夜鸡叫”的活泼的语言方式, 甚至出现了 “我要强调的是”,“依我看”等第一人称的说法。

  财经评论员刘戈在新浪微博上称,这种带有人格情绪的表达方式,比公文式表达,更接近于政策决策者的真实意图。

5月9日人民日报第二版。

  针对上进几次神秘“权威人士”的出现,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号“侠客岛”曾解释:

  他们出现的基本语境是,这件事很重要,需要由高级别领导人来发表看法,但又不方便挑明了说。说白了是在定调子、给信心、找方向。

  《新闻极客》曾在《人民日报里的“权威人士”到底是谁?》的文章分析,能 “定调子”的“权威人士”必定参与了这一政策的制定和部署,比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或者发改委主任,发改委分管宏观政策研究的副主任等这样级别的官员和专家。

  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是64岁刘鹤,他也是国家发改委排名第一的副主任,曾参与多项国家改革方略设计,被外界认为是中国经济政策的核心智囊。据媒体报道,“顶层设计”一词,即出于刘鹤的构想。

  刘鹤2012年发表的论文《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获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被评价为准确判断危机后走势。2013年10月,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介绍了刘鹤。文章称,2013年5月,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多尼伦飞往北京参加一场中美高层会晤,习近平指着自己身边一位身材高大、有着学者风度的助手对多尼伦说:“这是刘鹤,他对我非常重要。

   (新闻极客 池远行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