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根蘖优化及定抛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鉴定

15.04.2014  12:49

  
  4月13日下午,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我校“杂交稻根蘖优化及定抛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成果鉴定。鉴定会由省科技厅成果处副处长康铭主持。校党委书记邓良基教授、副校长杨文钰教授、省科技厅农村处处长吴彬、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张熙、校科技管理处副处长王之盛等出席会议。

  项目负责人任万军教授汇报了项目情况。

  听取了项目组汇报后,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教授、省农业厅总经济师肖小余推广研究员、省农科院水稻所熊洪研究员等7位国内同行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审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质询和讨论。

  鉴定委员会认为 “杂交稻根蘖优化及定抛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针对四川特定的“弱光、寡照、高湿”生态条件和杂交稻生产对“高产、轻简、环保”技术的迫切需求,历经16年的持续研究,按“免耕高桩抛秧→定抛栽培→优化定抛”三台阶分步创新、综合集成的方式,创建了杂交稻优化定抛栽培技术,充分发挥了杂交稻品种的产量潜力,多次创造区域高产典型,实现了秸秆还田、高效与高产的协调统一,成为杂交稻增产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在阐明优化定抛杂交稻根蘖发生和生长生理生态特性的基础上,创建了杂交稻带泥拔秧、氮肥后移、钾肥中移等根蘖优化关键技术,明显提高了分蘖成穗率和颖花结实率,使群体质量和产量构成得到同步优化,突破了“弱光、寡照、高湿”稻区杂交稻分蘖成穗率低和颖花结实率低的瓶颈。该项目制订行业标准1项、省级地方标准4项,取得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论文91篇,SCI收录论文4篇。优化定抛技术近5年被列为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2000年以来,在成都、眉山、乐山等13市累计推广2895.3万亩,平均增产8.3%,最高达40%,新增稻谷121.8万吨,新增经济效益40.26亿元,同时促进了秸秆还田、保育土壤,减轻了环境污染,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在高产与轻简栽培技术相结合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