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杀鸡取卵的“电商特供”走不远

18.06.2014  13:08

特供”曾经是个敏感词,特供烟、特供酒乃至特供房、特供肉,虽然不招老百姓待见,但也不得不承认“特供”往往意味着不一般的质量。如今,网购时代悄悄兴起的另一类“特供”,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披露,现在的厂家在供应实体卖场和电商渠道时,会区别对待。例如一台电视机,“电商版”产品在外观设计、液晶屏类型、底座选材、能效等级上都有不小差距。媒体报道称,厂家为爱打价格战的电商渠道单独定制“专供机型”,这在行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电商订货时往往直接限定价格,而不问质量如何。

如此“特供”,电商和厂家真是自己砸自己的招牌。从一些类似的报道和消费者体验来看,“电商特供”现象还真不是个案,也不只是家电领域独有。诸如卷筒纸窄了一圈、食品重量少了几十克……此类“短斤缺两”已经是电商行业的潜规则。

由于网购不直接先验货的特点,消费者本身不太注意商品细节,也很少会拿实体渠道与电商渠道的商品“货比三家”,只要看包装一样,就会觉得“网购真的好便宜”,欣欣然下单。这样的信任却给一些电商留下了“空子”可钻。就算消费者事后发现了猫腻,也很难去追究商家责任。因为电商可以两手一摊说:我们又没讲商品型号与实体渠道一样,重量尺寸等细节都是标明的嘛。

也许严格抠法规字眼,“电商特供”还没有越过法律的边界,但是这种玩弄消费者智商的游戏在市场竞争中注定过不了关。道理很简单,商品的优劣好坏是使用者最直接的体验,长此以往,消费者自然会发现网购来的商品总是没好货,电商的品牌和服务逐渐被定格在价廉质次的水平上,结果就会失去对质量有要求的顾客群。更糟糕的是,每一个发现真相的消费者都会有“上当受骗”感,因此对电商与厂家失去信任,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做百年老店的企业都是一种巨大损失。除非“电商”们都准备赚一票就跑路,创造虚假的繁荣不过是为了骗骗风投。即便如此,做实体生产的企业也不应该陪着电商去“”,因为在这场游戏里,最大的输家是厂家,丢掉的将不只是网络销售份额,而是整个品牌的可信度。消费者会问:既然对“电商特供”可以质量缩水,那么别的渠道就能保证真金不换吗?

杀鸡取卵的“电商特供”,走不了多远。(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