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12.06.2016  19:32

6月2日,省社科联举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省社科界相关专家学者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畅所欲言,畅谈心得体会,本报特选摘其中四位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讲好中国特色治理故事
        姜晓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吸纳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精华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今天,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公共行政领域,从基层民主到协商民主,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遍及中国的各项改革实践彰显着中国勇气、中国智慧,也预示着“中国经验”的世界价值。我们应该自信地看到,中国政治发展与行政改革的实践经验已然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单元。向世界解读中国实践、弘扬中国理论,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双向政治理解,理应是社科工作者的责任。要寻找到中国政治学与世界政治文明有效对话的途径与方式,以世界能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治理的故事。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偏航、不迷路
        吴传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需要我们社科工作者进一步振奋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意识,敢于创新又善于创新。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这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根本经验。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确保不偏航、不迷路的“方向工程”和“灵魂工程”。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尖锐地批评了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这为社科工作者指明了方向、鼓舞了士气、增强了信心。
树立创新思维培养优良学风
        陈世松: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永恒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不仅全面阐述了原创性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体现的重要性,还特别回答了社会科学怎样创新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社会科学要能在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上有更大的贡献,除了将创新思维贯穿于实践全过程外,还应当努力改进与此不相适应的作风。与创新思维同样重要的是崇尚精品的意识。如果一说社会科学大发展,就搞大轰大嗡,就搞人海战术,就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这样做不仅有违社会科学发展规律,而且还不利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甚至会后患无穷。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
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增强文化自信
        王苹: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进一步为党和政府、人民群众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是我们社科工作者永恒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成都打造的“金沙讲坛”之所以成为一张城市名片,就是着眼于贴近百姓精神文化需求,免费、公开向市民开放。以传播学术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提升城市品位、提升市民素质为目标,以“讲成都、谈天下,通古今、论人生”为基本理念,以“选题系列化、内容大众化、普及品牌化”为思路,着力打造出了“名家荟萃的大讲坛,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沙龙”,也把讲坛办成了全国知名的社科普及和文化惠民品牌。我们通过贴近老百姓和高质量举办“金沙讲坛”,使老百姓多一份对文化的切肤了解,进而能多一份来自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

文章来源:四川日报 网站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