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首只朱鹮宝宝 配三保姆 每天吃七八顿
刚出生的小家伙饭量很小,每顿只能吃3克,不过它一天要吃七八顿。
4月14日,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朱鹮驯养研究基地工作人员惊喜地发现,一个月前放置在孵化箱里的一枚朱鹮卵开始晃动了。16日,这枚卵已被啄出一个米粒大小的洞,透过小洞甚至能看见小朱鹮粉红色的嘴尖,生命活力十足的它时不时还要啼叫一声。18日上午,小朱鹮终于顶破蛋壳露出了一只翅膀,15分钟后另一只翅膀也伸了出来。但它啄壳的位置有些偏上,小朱鹮的脑袋被卡在了翅膀下一时伸不出来,工作人员及时帮它敲开了蛋壳顶部。11时08分小朱鹮和蛋壳终于完全脱离,湿漉漉的“胎毛”紧紧贴在暗红色的皮肤上,刚一睁眼就发出清脆的“唧唧”声。守护在它周围的工作人员都松了口气,西南地区终于顺利迎来了他们的新生命——首只朱鹮雏鸟。
几分钟后,工作人员用碘伏为这只体重只有55.3克的小家伙进行脐部消毒,并涂上了云南白药粉。护理结束后它被送进了恒温37摄氏度的育雏箱。人工圈养条件下的朱鹮,蛋在孵化过程中常常受到亲鸟的破坏,小朱鹮出生后,又可能被亲鸟遗弃,幼鸟的出壳率和存活率都不足50%。
为了首只朱鹮宝宝能健康顺利的成长,基地一下就给它配了3名专家级保姆来24小时照顾它。
2016年11月,50只河南、浙江和陕西户口的朱鹮移民迁徙到了四川。今年2月初17对“自由恋爱”的朱鹮夫妇筑巢后顺利进入了产卵期。3月21日晚7号笼的雌性朱鹮产下第一枚卵,这枚卵很快被工作人员取出,随即消毒、标号和测量。
为了保证朱鹮卵能顺利孵出雏鸟,工作人员用了全程人工智能孵化技术。今年基地一共有50多枚卵被送进了先进的孵化箱,陆陆续续要添丁不少。
卵入箱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做一件繁琐而紧张的事,来保证蛋内的胚胎能正常发育。他们每隔3小时就要将孵化机的电源关闭,打开门窗,让每枚胚蛋的温度下降一些。而后再徐徐升温,逐渐达到孵化所需要的温度,这就是——晾蛋。“我们每个人都是小心再小心,生怕有个什么闪失。把卵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舌头上又怕化了。”说起这一个月的晾蛋,朱鹮保姆许艳清感触良多。
小家伙一出生就离开了妈妈,基地的王国建、张振祥、许艳清就当起了它的妈妈,三人不间断24小时来照顾它。为了让它吃好,每天都要用面包虫、蛋黄、苹果、泥鳅和牛奶打成营养泥,用滴管喂它。刚出生的小家伙饭量很小,每顿只能吃3克,不过它一天要吃七八顿。保姆们只要一发现它饿了渴了,马上喂水喂饭,比照顾亲生儿女还细心。朱鹮幼鸟经过45天左右的人工喂养后就能转到孵化中心外的大笼舍集中饲养了,等到了60天后,小朱鹮就能展翅高飞。2个月时间里一身灰色绒羽的丑小鸭的它将蜕变成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白色羽毛的美丽天使。
朱鹮驯养研究基地的鲜义坤说,“条件成熟后我们将进行朱鹮的野化培训和放飞,为的是让这濒临灭绝的‘东方宝石’能够真正重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