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大家谈】法学院:努力探索创新,切实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03.09.2018  12:01

编者按:

本科教育教学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及支撑,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而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如何回归以“使命观—人才观—教学观”为理念的教育初心;如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何践行大学的社会使命与师者的育人职责,积极探索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教学的实践路径,都是值得所有西南科大教职员工深思的问题。


翟瑞 夯实基础 优化资源 努力探索创新 切实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在近期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校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调整思路,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是不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法学院从建院起,就高度重视本科教育质量问题,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院之本,在学院发展过程中,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和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聚合各方资源,优化育人队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德法并举,潜心教学,营造良好教风学风。  

聚合资源 理实一体——构建“双师型”师资团队

师资队伍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学院高度重视与行业实务部门与研究机构的合作,特聘了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刘家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副所长张建新等13位全国著名学者为学院的兼职教授,聘请实务部门3名资深专家担任“产业教授”,51名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学院积极探索“N+1”教学团队,即由1名校内课程负责人和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共同组建教学团队,承担专业课程授课与实习指导工作。截至2017年底,在民事法律诊所、社区法律诊所、模拟审判、法律文书写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上打造了5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学院积极实施双千计划。根据《西南科技大学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实施方案》,先后选派4名博士到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挂职锻炼,4人都入选教育部“双千计划”。

校地共建 多科交融——深入探索教学改革

一是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学院获批四川省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在卓越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中,实现了从大一到大四实践类课程的不断线,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以绵阳市法律援助中心西南科大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基地,设立民事法律诊所,近5年,累计有超过800名本科生进入民事法律诊所学习,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42件;与涪城区司法局和教育局合作,设立社区法律诊所,由学生担任司法所所长助理和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有100多名学生进入社区法律诊所学习,为社区群众和中小学生开办法律公益讲座102场,开展人民调解34次,累计值班超过2000天。

二是以科研带动本科人才培养,加强心理学特色专业建设。应用心理学专业依托教师纵横向科研项目,建立了集专业性、系统性、实战性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综合平台—绵阳市涪城区为乐志愿服务与研究中心。5年来,为学生累计提供近10000个实践学时指导,学生依托平台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等荣誉,实现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的协同发展。

三是积极探索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院启动了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着力打造“法律+经济”、“法律+外语”、“法律+科技”复合型法律人才。从法学和知识产权专业大一学生中选拔学业优秀和具有创新意愿的学生进入实验班,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个性化教育平台,在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法学、知识产权主干必修课程学习的同时,完整修读一个经济类、外语类或科技类专业的辅修课程,并通过专题讲座、实地参观与研讨等多途径强化学习效果,不断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德法相济 博雅修身——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和品德修养提升,搭建有博雅修身“9+1”素质拓展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辨、明法护心、躬身践行”的品行与能力,实现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与科技文化活动全覆盖。近5年学生先后获得国家挑战杯银奖、全国环境资源模拟法庭大赛亚军、中华辩论爱好者联赛季军、四川省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亚军等多项荣誉,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同时有40%以上的法学和知识产权专业学生获得司法考试A证,超过10%的心理学专业学生考取研究生、心理咨询师或人力资源管理等资格证书。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肯定,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强。

潜心育人 持续改进——完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

学院不断完善校院两级督导制度,实现了听课、论文试卷抽查和实践教学环节,专家、院领导和师生四位一体的督导体系,建立了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及持续改进机制,将收集的各类教学评价意见及时反馈到任课教师,对需要改进的课程实施改进指导和督察机制。同时,学院不断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办法,2017年,学院修订了相关教学评价的方法,构建教学效果、教学工作量、教学成果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在本科教学工作上力争做到“上好课、多上课、有创新”。育人质量要有保障,一是靠规范,二是靠人。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业绩考核、职称晋升和各类评奖中实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同时通过培训、赛课、评课,不断提升教师角色意识和职业技能;通过政策奖惩结合,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一些骨干教师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市优秀教师和学校师德标兵、学校教学名师、教学良师等称号。2014年学院被评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

(吴安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