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料归期是端阳

10.06.2016  14:31

6月9日下午,我赴马里维和部队遇袭伤亡人员回国迎接仪式在吉林省长春市龙嘉机场举行。图为礼兵把申亮亮的灵柩护送下飞机。新华社记者殷刚 摄

6月9日,在袭击中受伤的战士杨占成(右二)接受献花。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6月9日,申亮亮的哥哥申明明怀抱弟弟的遗像和礼兵一起护送申亮亮的灵柩上灵车。 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时隔22天,维和烈士申亮亮灵柩回到他出发的长春龙嘉机场

  加奥、巴马科、恩贾梅纳、吉布提、卡拉奇、乌鲁木齐,长春,13600公里,20多小时的长途飞行。

  6月9日,是端午节。长春的天气如同它的名字,长空煦日。

  原计划500多人的迎灵队伍,实际上超过了一倍,很多人被拦在了机场外边。人群肃立,哀乐呜咽。

  对于在停机坪等候的500名军地代表来说,今天亦是一个悲壮的日子。他们要在这里迎接在马里维和部队遇袭事件中受伤的战士杨占成和不幸牺牲的烈士申亮亮回家。

   我们的英雄回家了

  15时30分许,载着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牺牲士兵申亮亮灵柩和伤员杨占成的军用运输机缓缓着陆,在停机坪上滑行。

  飞机停稳。军机机长和飞行员快步走下舷梯,亲手打开停放烈士灵柩的舱门。

  伤员杨占成头戴蓝色贝雷帽,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走下舷梯。他还有些虚弱,但精神面貌尚好,还举起右手向战友们敬礼。随后,他被扶上了一辆救护车,被送至医院。

  很多人已经湿了眼眶,他们还在等待着烈士申亮亮的出现。

  在中华民族的忠诚史册上,农历五月初五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谏言名臣伍子胥自刎身亡,忧国文豪屈原抱石投汨罗。

  今天,在众人模糊的泪眼中,英雄的灵柩从机舱缓缓抬出。

  亮亮,我们的英雄,在端午节回家了!

   母亲把一辈子的眼泪都流完

  1名人民解放军的礼兵上前,接过烈士遗像,和另外8名礼兵一起,一步,一步,护灵回家。

  棕红色灵柩上方,覆盖着五星红旗,对于一名共和国军人来说,这是最高的荣誉。

  缠着黑纱的相框里,申亮亮微微地笑着,一如以前的帅气。

  人群里,最悲痛的是烈士的父母。父亲申天国满脸皱纹里,写满了憔悴与痛苦,望着儿子的灵柩,不住地用手掌擦去眼泪。母亲杨秋花坐着轮椅,已经哭不出声。这几天,她把一辈子的眼泪都流完了,嗓子也哭哑了。

  申亮亮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后,姐姐看到他发回的荷枪实弹照片,反复叮嘱他注意安全,他却告诉姐姐:“别和咱爸妈提,别让他们担心。”

  可是如今,亮亮,再也瞒不住了,不仅是你的父母,连全世界都知道了,你为了维和事业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泪水涟涟,哀思绵绵。在场的很多人,早已是泣不成声。

  哀乐声中,礼兵迈着缓缓的礼步,把烈士的灵柩抬到灵台前,轻轻地放下。身着礼服的礼兵们表情坚毅,却仍能看到他们泪水滑落,泪湿戎装。

  英雄的灵柩放好,雄壮的国歌声响起,现场的空气悲壮而催人奋进。

  大家仿佛看到了英雄戴着蓝色贝雷帽,一身戎装的样子。

   灵车启动瞬间小雨洒落

  5月18日,申亮亮和194名战友,作为第一梯队的官兵,从长春龙嘉机场出发,奔赴马里,开始执行第四批维和任务。

  可谁能想到,申亮亮的维和之旅如此短暂。22天后的今天,他回到了出发的龙嘉机场,只不过没有出征时的热血澎湃,只有安详入睡般的永远无言。

  一身戎装去,披裹国旗还。英雄的维和之旅虽短,却如夏花般灿烂。

  国歌声毕,哀乐再起。两名女兵,手拿着白色菊花扎成的花环,徐徐走到灵柩前,献给英雄。花环在轻风中微微颤动。“脱帽!”现场的官兵们面向烈士的灵柩,深深三鞠躬。

  8名礼兵缓缓将烈士的灵柩抬起,申亮亮的哥哥申明明上前接过遗像,随礼兵一起,沿着红毯,走向灵车。

  烈士的父母,被人搀扶着,一同离开。

  一步,一步。英雄的灵柩离灵车越来越近,离大家越来越远。

  亮亮,永别了!“敬礼!”在场的官兵举起右手,向英雄致敬。

  灵车缓缓开动,在人们的目送中缓缓离开,消失在大家的视线里。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意,就在灵车启动的瞬间,晴空万里的天边突然响了两声惊雷,沥沥小雨洒落,似天垂泪。

  而后转晴,天空依旧湛蓝,如英雄贝雷帽的颜色一般,宁静、美丽……

  新华社记者 黎云 曾涛(据新华社长春6月9日电)

   新闻背景

   维和26年,中国军队牺牲11名官兵

  中国军队参加维和行动26年来,在马里维和部队遇袭事件中牺牲的申亮亮已是第11名在任务中牺牲的官兵。

  这11名烈士,有的在驻地国家执行任务中不幸身亡,有的是在空袭中遇难,有的是在任务区染病去世……他们是中国军人为联合国维和任务作出突出贡献的沉痛注解和有力诠释。

   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兵最多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军事观察员;1992年,正式组建维和部队,赴柬埔寨执行维和任务;2001年,参加联合国维和待命机制;2003年,向刚果(金)派出首批维和部队;2003年,向利比里亚派出维和官兵;2006年,首次向中东派出维和工兵营;2013年,首次向马里派出安全分队;2015年,首次向南苏丹成建制派出维和步兵营……

  目前,中国军队有2800余名官兵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包括工兵、运输、医疗、警卫、步兵等五种类型的15支维和分队2700余人及近100名参谋军官和军事观察员。

  中国不仅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兵力最多的国家,而且2016年度缴纳了联合国维和摊款8.44亿美元,占摊款总额的10.2%,居联合国成员国第二位。

   真情播撒爱心友谊

   排雷排爆架桥修路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马里、冲突不断的南苏丹,还是在病毒肆虐的刚果(金)、利比亚,处处都活跃着中国维和官兵的身影。数千中国维和官兵,在各个任务区架桥修路;维和工兵排雷排爆,让当地农民恢复耕地;中国军医的精湛艺术,让当地患者远离病痛……

  26年来,中国维和官兵累计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炸物9400余枚;新建、修复1.3万余公里道路和300余座桥梁;接诊病人16余万人次;运送物资120余万吨,运输总里程1300余万公里;完成机动巡逻和警戒护送1500余次。

   展示中国蓝盔力量

   “一天能架一座桥”

  在马里最高气温近50℃的旱季,维和队员不到4个月就建成了一个二级医院;在柬埔寨,中国维和部队创造了“一天能架一座桥”的神话。

  新华社记者 黎云 曾涛(据新华社长春6月9日电)

   记者手记

   我去过的最危险的联合国维和营地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在马里,就住在这个营地,一间简陋但干净的集装箱房里。离开的时候,我把一盒茶叶,和半卷没用完的卫生纸,留给了隔壁的兄弟。我知道,这个地方太艰难。

  路过中国维和医院,我看到在医院的门口,单单独独放了一个集装箱,显得很冷清的样子,就问加奥营地的哨兵:门口的这个涂着UN标志的集装箱,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孤零零地放在中国医院的门口?哨兵略带伤感地说:这是带有冷藏功能的停尸间。

  在常年45摄氏度高温的加奥,我不寒而栗。转身离去的时候,我用手机拍下了这个孤单的停尸间,并祈祷:希望这扇死亡之门,永远不会开启。

  但事实上,这扇门在接下来的一年间不断地被打开。死亡的数字不断地增长,中国维和医生不停地被派往更北边的基达尔或更远的地方,把客死在他乡的友军维和官兵接回营地,收殓好。在马里,付出生命代价的国家已经超过了10个。

  客观地比较,加奥的这个营地,是我去过的所有联合国维和营地中,最危险的一个。这种危险主要体现有三:

  一是营地本身的地理位置处于冲突各方的中间地带。加奥位于撒哈拉大沙漠的南缘,首都巴马科通往北部战乱地区的唯一公路穿城而过,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战略要地,多派武装反复争夺,内战中数次易手。后来,联合国把维和部队部署到了这里,试图起到隔离的作用。

  二是马里当地的安全局势相当混乱。尤其是加奥以北地区,10条枪以上的武装派别有100多支,已经不是正反力量的交锋,而是多方的冲突不断。即便是高度戒备的首都巴马科,去年在丽笙酒店也出现了人质劫持事件,造成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伤亡。

  三是针对联合国的有预谋袭击比例很大。联合国在马里的维和行动不满三年,伤亡的维和军人和文职人员已经过百。这个比例在目前联合国正在开展的所有的维和行动中是最大的。

  为了防止可能的袭击,在加奥没有大的集会,最多是以班为单位列队点名,防止敌对武装突然袭击时人员过于集中造成大面积伤亡。再热的天,也都是按照联合国要求着装,防弹衣、头盔和压满子弹的枪。 新华社记者 黎云

  (据新华社长春6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