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群众”折射社会治理新范式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基于广大群众自发形成的全天候无缝化社会治安防控网让不法分子“见识”到“群防”的力量 。
商场超市身穿制服的保安、带着红袖标的志愿者、晨练遛弯买菜时所见的一个个平凡的路人……“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正成为发现违法犯罪线索、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北京市民“小陆”认为,每一个平凡人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和谐,人情味更浓。
在中央铁腕反腐的背景下,群众监督成为反腐的重要力量。“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敢摸老虎屁股”的群众纷纷参与到举报、提供线索、协助调查中来,让贪官、违法犯罪分子无藏身之处。
据悉,“朝阳群众”共有12万人,主要是社区居民、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在校学生等社会群体。而西城区拥有的7万余“群防群治”力量,超过七成是年龄在58岁到65岁之间的大妈。
一直以来,北京有“群防群治”的传统,之前的“小脚侦缉队”是治保会的治安积极分子。随着时代的变化,当年的治保组织名存实亡,“群防群治”力量逐步转型为组织有序、分工明确的志愿者队伍。
“朝阳群众”和“西城大妈”本质是一种志愿服务,是群众参与社会生活的形式。在志愿服务中,群众通过参与社会治理,充分表达述求,他们作为城市主人翁的精神会重新唤起。
社会平安是一个大课题。近年来,在警力有限,社会治安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各地在社会治理的普遍做法是用电子设备实时监控,用“治理社会”的方式,靠“堵”来维稳。然而,天网再密亦有漏网之隙,摄像头再密也有监控死角。
“现行法治建设框架下,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越来越大,尽可能的发挥公民智慧,将缓解政府的治理压力,”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范和生认为,社会治理中政府、群众等主体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主体多元、协调互动的治理理念成为社会秩序生成的新范式。
为了推进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政府一直努力将重心向社会力量倾斜,通过发动公众,有序有效的参与公共生活管理,秉持用制度实现合作共治。
据了解,北京朝阳区民警每月给志愿者开一次会,并利用“平安北京”官方微博教公众如何甄别违法犯罪线索,如何自我保护。西城区则对“群防群治”力量实名注册和岗位分工并发放《随身手册》。
除此之外,北京市还在2014年制定了《群众举报涉毒违法犯罪线索奖励办法》,希望通过奖励的方式调动群众举报违法犯罪线索的积极性。
“‘朝阳群众’和‘西城大妈’屡建奇功,与有关部门的长期培育引导密不可分。”范和生表示,接下来将群众纳入社会组织进行统一规范、分配显得尤为重要。
范和生认为,要让群众监督常态化、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加入社会组织才能发挥作用,将个体融合为整体,形成合力。
由于“朝阳群众”“西城大妈”都是实实在在的平民老百姓,没有被认可的正式身份,以及法律权利授予问题,他们在参与社会治理行动中也面临诸多困难。
“对于民间草根性组织,政府可通过半合法化登记、口头承认等多种管理方式,扶持、引导、规范他们,”范和生认为,将“群防群治”纳入法治化轨道,能更好地鼓励和引导这份热情,规范和完善这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