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区:织牢脱贫致富的健康“网底”
——朝天区着眼长效推进卫生计生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62岁的朝天区中子镇村民赵大爷,前些年因老伴长年生病,家境贫困,后来他外出务工改变了贫困面貌。可如今,他一场大病,让家庭重陷贫困,生活举步维艰。
像赵大爷这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朝天区贫困人群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据统计,该区23502名建卡贫困人员中,有6974人主要因病致贫,占比达30%。此外,部分群众因病患,拖累了发家致富,“病根”已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去年以来,该区全面推行卫生计生脱贫攻坚工作,实施能力扶贫、体系扶贫、救助扶贫“三大战略”,建立健全以资金为基础、以项目为手段、以人才为根本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多方参与的卫计扶贫长效管理机制,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走出了一条精准脱贫的特色之路。
提升能力
纵向整合医疗资源 打造“医联体”
“现在这个‘医联体’就是好,不仅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区级医院的服务,还能享受到乡卫生院的优惠政策。”8月18日,麻柳乡复兴村刘大爷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做骨折内固定取出手术,在乡卫生院住院,手术是区人民医院的专家做的,费用却按乡卫生院的优惠政策收。
刘大爷掰起指头给记者算账,他这个情况,如果是在区医院,除去报销的部分,大概要花3000多元,而在乡卫生院只花了1200多元。“离家又近,家人照顾起来很方便,而且大夫特别贴心,还定期到家里回访。”
刘大爷口中的“医联体”,是由区人民医院与汪家、麻柳等乡镇卫生院共同组成,通过建立重点专科对口扶持、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业务指导和远程会诊机制,提高了常见病、多发病在乡镇卫生院首诊比例,形成了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新模式,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区”,重症病人在区级医院住院、慢性病人和恢复期病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维持治疗,已成为当地贫困群众的新选择。
“乡卫生院的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明显增强。而这一切,最受益的是当地贫困群众。对于因病致贫的群众来说,这是帮助他们摆脱病根穷根的长效之策、根本之策。”汪家乡卫生院院长黄子珍介绍说,建成医联体后,该乡因病致贫的贫困群众人均医疗费用支出降低1600元,有12户家庭已摘掉贫困帽子。
构建体系
强化公共卫生保障 密织“健康网”
前不久,朝天区人民医院的内科、外科、特检等专业26名医护人员,来到汪家乡水观村、蒋家村,为124户精准贫困户开展健康体检,免费金额达52400元。
卫生扶贫,不仅通过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还保障了贫困群众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减少和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以前看个病,既花钱还费事,现在只需一个电话,村上的医生就送医上门!”朝天镇清云村的李大爷向记者介绍,他因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自从去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次发病需要药物时,只要给朝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村医打个电话,医生便根据他的病情和随访记录,把药配好直接送到他家里。
近年来,该区通过建立贫困人群重大疾病数据库,不断提升对贫困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健全艾滋病、结核病防治目标考核、部门履职、社会参与机制,并针对疫情特点实施综合治理、科学防治。同时,坚持重心下沉基层,科学有序扩大检测,落实随访工作,健全医防结合机制,推行“检测-发现-随访-干预-救助”链条服务模式,强化精准防治,提高防治质量,打造起贫困群众公共卫生保障的“健康网”和“幸福院”。
医疗救助
财政资金兜底扶持 撑起“保护伞”
“现在老百姓看病吃药的负担轻多了,小病不拖、大病不抗、有病进医院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该区李家乡卫生院,村民赵平对记者说。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该区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家庭成员长期生病、生重病,往往导致整个家庭致贫、返贫。因病致贫成为一部分脆弱性贫困群众陷入长期贫困的重要根源,“看不起病”成为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脱贫路上,决不能让一个人掉队!”该区全力推行各项医疗惠民政策,强力推进医疗管理体制、补偿机制等五项综合改革,在提高新农合参保率的基础上,采取区财政医疗扶贫资金专项扶持的办法,将全区64个贫困村、6968户贫困家庭、23502贫困人口中病患者和“老弱病残”脆弱人群纳入医疗精准扶持对象,并制定包含治疗方法、治疗医院、治疗费用在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实行“一站式”办结,实现了贫困人口患病人员在区内治疗达95%以上,在区内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个人自付费用控制在10%以内,切实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个贫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