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朝天区:精准扶贫“斩”穷根 党旗飘处别样红
中秋将至,行走在广元市朝天区,无论是在新农村建设一线、产业培育基地,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现场,到处活跃着党员干部帮扶群众脱贫的忙碌身影。
近年来,朝天区以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不断推进党建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使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工作统筹推进,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抢占制高点
“党员干部是做好扶贫开发的关键。扶贫项目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要发挥在哪里。”市委常委、朝天区委书记蔡邦银说,找准“贫”根,切断“困”源,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既要有决战决胜的勇气和钉钉子的精神,也要有清晰全面的部署,更要有一支甘于扎根扶贫最前线的党员干部队伍。
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该区坚持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到产业专业合作社里,形成了“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基层党组织扶贫体系。
“有合作社党支部做后盾,我们不仅不用为缺资金、技术发愁了,而且销售也有了保障。”朝天区蒲家核桃专业合作社社员侯华堂告诉记者,这一保障缘于村党支部书记侯银堂领办的专业合作社,通过组建党支部,引领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扶贫的准星瞄在哪里,党组织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朝天区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协调服务作用,引导党员群众组成脱贫致富互助组,先后建起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6,在条件成熟的合作社组建党支部,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余户,占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30%。
配强领头雁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在朝天,“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党员致富能手,个个都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小谭啊,村上的路早就该修了!我们还指望着卖魔芋呢。”谭金刚在驻村后第一次入户走访时,村民的话语和眼神令他难以忘怀。随后,谭金刚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用时仅20多天,就完成了对全村通组道路的垮方开挖、维修加固、架设函桥等工程。村里的通组公路通了,村民们告别了下雨过不了,晴天需光脚的过河历史。看着山里的农产品变成了“现钱”,乡亲们喜上眉梢。
“有了党建基地的引领和带动,群众就能增强发展的信心和明确发展的方向”,陈家乡天井村第一书记谭金刚如是说。
“把‘双带’能力强、办事公道、群众拥护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支书岗位,让村支书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是事关脱贫攻坚工作成败的关键。”该区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像谭金刚一样战斗在脱贫攻坚前沿的“第一书记”共有64人,形成了党政干部到“难”村、经济干部到“穷”村、政法干部到“乱”村、专业干部到产业村的选配格局,为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滩镇自然村村支书谢宗明就是这样一个备受群众信赖的“火车头”。
2013年,为改变该村行路难、饮水难、致富难等现状,谢宗明垫资600余万元,历经1年时间,一条“天路”连通了山外的世界。为了尽快让群众吃上安全水,他带头捐资10万元,并发动该村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捐款40余万元,修建水池、水窖20余个,成功解决全村90%村民吃水难问题。为让群众腰包鼓起来,他发动全村群众,栽植核桃2800亩70000余株,为全体村民后序脱贫增收垫定了坚实基础。
统计显示,仅去年一年,该区就有3500余名党员通过示范引领,结对帮扶,先后带富群众10000余人。
建强示范带
“不仅硬化了村道、解决了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问题,而且与省农业科学院和种都公司等科研院企合作,建立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片5个,形成了粮经复合增收新模式,亩均收入6000元。”谈及党建示范带的引领作用,李家乡老林村支部书记何其林高兴地合不拢嘴。
近年来,朝天区在实施抓党建促精准扶贫中,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强村行动、帮带行动、护航行动,通过“支部+协会+农户”、“支部+公司+农户”、“支部+合作社+信用社+供销社”等方式,推广“银政合作”、“政府担保贴息”等做法,撬动金融部门、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核桃、蔬菜、食用菌、畜牧、蚕桑等五大特色农业产业,配套建设农家旅馆、乡村客栈、特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设施,逐渐形成了“农村美、产业强、村民富”的良好效应。
在深入实施“强村行动”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党建扶贫模式,先后建成川陕党建示范走廊,以及沙曾平、蒲羊东、文柏陈等5个党建示范带,成功打造小安乡龙灯村、沙河镇望云村等党建扶贫示范点40余个;调整优化村级班子134个,培养党员致富能手3100余名,建成党员创业示范基地116个,建立联合党组织41个。(郭兰 张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