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区:旱山村蓄起幸福的“小农水”

30.07.2015  16:37

    近日,笔者走进朝天区东溪河乡三龙村,站在山顶,只见新建的山坪塘、水渠、蓄水池,塘连渠、渠连池,“长藤结瓜式”的网状蓄水系统像蜘蛛网一样从山顶呈梯度衍射至山脚。
   “以前没有水,种的都是‘望天田’,吃饭全靠天,日子穷的莫法说。”说起以前日子的艰难,正在渠道里忙着拌水泥、抹渠壁的三龙村村民罗德刚直叹气,种地莫保障,村里90%的人都出去打工挣钱了,地也大部分都荒了,没人种,关键是种了也养不活一家人呀。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记者得知,位于半山坡上的三龙村地貌以山丘深沟为主,90%以上的土地属山地,土壤保水率差,雨过水走,水资源十分困乏,是靠天吃饭的典型旱山村。因水而贫,为水而困,多年的缺水生涯让三龙村村民吃尽了苦头,解决用水难题,成了全村村民梦寐以求的夙愿。
  “为了将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帮助三龙村的群众彻底摆脱‘等雨植禾,靠天吃饭’的历史。”朝天区水务局局长杨清明介绍说,2014年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在三龙村规划新建的3座山坪塘、26口蓄水池、4.44千米渠道,目前已全面完工,进入收尾阶段。
  三龙村村党支部书记罗德芳的言语中更是透露出无比的感激和兴奋,他告诉记者:“现在土地都成了香饽饽,外出打工的村民听说小农水工程落户村里后,今年纷纷返乡开垦了大面积的荒地,有的准备种猕猴桃,有的准备发展食用菌,有的准备搞养殖,生活又有了新奔头。
    据了解,2014年,朝天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以羊木镇、西北乡、东溪河乡3个乡镇为核心区域,共投入资金5074.14万元,截至目前,项目计划任务已完成90%,5月初即将进入验收阶段。届时,该区将又有16个旱山村、缺水村蓄上幸福的“小农水”,直接受益人口达2.09万人。


发布者: 信息中心 杜  
全国首家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在成都挂牌成立 并面向全国发布课题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都重点抓好公园水利厅
我省结束防汛应急响应
    根据金沙江堰塞湖险情变化,水利厅
金沙江干流发生山体滑坡壅塞河道(续报八)
    14日10时,堰塞湖水位较最高值下降超30米,坝前水深约25米,蓄水量约0.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