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区“三农”发展纪实——追寻明天的幸福
“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区”……这些荣誉的背后,朝天区干部群众付出了百倍努力。
近年来,该区把“三农”作为工作突破口和主阵地,加大投入力度,做大做强五大农特产业,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业产业发展精彩纷呈、农民收入与日俱增。
专注发展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
朝天区山地地貌占幅员91%以上,21万人口中18.9万是农民,贫困人口5万人,这样的贫困山区如何与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实现小康?
“我区把‘三农’作为突破口和主阵地,始终坚持不摇摆、不折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以贯之抓落实。”9月15日,朝天区委书记蔡邦银如是说。
近年来,该区坚定发展定力,确立了做强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建好五个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五条百里新村示范走廊、解决五万贫困人口脱贫的“三农”工作思路,制定了加快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落实农民增收“一把手”负责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进一步提升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3+5”政策规划体系,建立了利益联结、项目打捆、政策激励、责任考评等有效机制。
在建设中的蒲(家)—羊(木)—东(溪河)新农村示范片,记者走进蒲家乡何桂莲家,她在院子里忙着翻晾刚采摘的核桃。区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姚盛斌正和群众们一道在规划林间生产。他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以每年新栽3万亩、品改3万亩的速度,突破性发展核桃产业。2013年,全区核桃种植规模已达32万亩、产量2.038万吨”。他还告诉记者,如今,朝天区被认定为“中国核桃之乡”,朝天核桃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核桃产业真正成为了朝天的“名片产业”。
加大“三农”投入夯实基础促转变
朝天区山高坡陡、生产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发展底子薄,要想全面实现小康,重点和难点毫无疑问都在农村。
“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小康的短板。我区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服务‘三农’的得力抓手,不断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坚实保障。”朝天区委副书记、区长伏玉琼说。
该区把“三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起“三农”投入长效机制,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区财政局长张满德盘算了一下:“自2011年起,我区投向‘三农’的资金每年增长10%以上。2013年的投入达到1.5亿元,今年的投入预算为1.66亿元,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通过近年的发展和积累,朝天区建成四条百里新村长廊,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基本解决2.5万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民收入不断跃上新台阶。2014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62元,同比提高了13.4%。
该区在落实“三农”投入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资金上的硬投入,而且强化了人力上的软投入。该区锻炼出一批有务实创新能力、踏实肯干的干部,他们坚定不移地推动着当地“三农”发展,与群众结下深厚感情。“干部们随时在田间地头、走村入户,给我们出点子、找路子,动员大家搞基础设施建设,真是老百姓的贴心人。”花石乡梧桐村张正林说起干部的好,脸上笑开了花。他在乡干部的动员下发展食用菌产业,2013年收入就达10万元。
依托资源抓发展 围绕民生抓产业
朝天区在增强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增强农村的自身“造血”功能。
“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我们坚持靠山吃山、靠山致富的理念,把抓产业作为改善民生、脱贫奔小康的主要支撑,把山区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区委农工委主任吴卿告诉记者,该区围绕做大做强五大农业特色产业,相继建成了羊木食用菌、平溪蔬菜、中子核桃、曾家山土鸡、文安蚕桑5个产值过亿元的万亩现代农业园区,逐步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特色化发展,形成了全区核桃西北菌、山上蔬菜山下果、因势利导稳蚕桑、多种特色奔小康的发展局面。
该区坚持整合各类资源,每年打捆农业和涉农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有效撬动社会投入6亿元以上,以每年建成一条百里新村走廊的决心和速度,先后建成曾家山、广陕高速朝天段、沙曾平、转马文4条百里新村示范走廊,脱贫解困1.3万余人。
2013年,该区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排位全市第1位、全省同类县区第4位。今年起,朝天区按照“点线面结合、好中差兼顾、强弱乱并重”的原则,每年为每个村预算5万元保障经费,强力实施“强村行动”工程,逐步实现“强村更强、弱村变强、乱村变好”的“三农”发展目标。 (广元日报 杨加远 记者 张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