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 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29.07.2015  10:48

【导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要求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困难群众掉队。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本期观点:有的放矢,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7017万贫困人口,每人每天收入约1美元,20多万人用不上电,几千万农村家庭喝不上“干净水”……在我们关注GDP增速、物价水平和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生活水平还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不但不应该被忽视,反而更加需要全社会予以重视。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六次全体会议时强调,要充分认识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极端艰巨性和重要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扶贫攻坚是他问得最多、听得最细、讲得最透的问题之一。关于扶贫攻坚,习近平多次发表讲话,他说要坚持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有些地方拿着国家大笔扶贫资金,在贫困县修建“长安街”,到贫困乡镇盖起“天安门”,美其名曰“新农村建设”。这是政绩观出现了严重偏差;扶贫要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除了京津沪3个直辖市外,其余28个省级行政区都存在相当数量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其中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超过500万人。要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必须找准目标、踏踏实实,有的放矢,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1年最多吃3顿肉;家里连一面严格意义上的“墙壁”都没有;所谓的“”就是一块由竹篾编成的“”;不少适龄儿童上不了学……一些贫困地区的现状让人心情沉重。当前扶贫开发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困难主要集中在哪里?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就此相关话题做出了解读与评论。

李国祥:目前我们国家的扶贫工作成效还是比较明显,剩下的这7千多万贫困人口,如果用过去的常规办法很难让这些人如期脱贫。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偏远地区,那里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他们的家庭中可能有病人,缺乏劳动力,观念比较陈旧。如果让这些人脱贫确实非常困难,因此定为扶贫攻阶段。

经济之声:我们反复强调的精准扶贫,主要是针对什么而言呢?

李国祥: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就十分重视扶贫工作。剩下的这7000多万贫困人口,他们的贫困原因千差万别。有的家里缺少劳动力,有的家里有病人,有的家里没有什么可发展的资源,有的要想出去打工没有门路……不同的家庭,贫困原因差异非常大。以前采取普惠性的政策,比如,要致富先修路,有些地方开发一些项目,有些地方通过劳动力培训,转移劳动力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而剩下的这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果按照这个常规措施没有办法让他们脱贫致富。这时我们要求每一个人不要在小康建设当中掉队,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家庭情况,采取针对性对策、措施让他们脱贫致富,这种扶贫就叫做精准扶贫。

经济之声:汪洋副总理说,要“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这里的“超常规”主要指什么?

李国祥:我个人理解,“超常规”就是不能按照过去,比如发展一个产业,修一条路,给一笔资金等这种普惠性的或是常规性的扶贫。现在这种超常规,最主要的还是要以政府为主导,这7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没有政府强大的组织供应能力,靠他们自身,靠市场经济很难让他们脱贫致富。现在我们选派了很多行政机构的干部进村入户,针对每个家庭的情况对他们采取非常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让他们脱贫致富,这就是一种“非常规”的办法。另外,“非常规”的办法由政府为主导,同时一定要结合市场,组织社会的力量,一起发力让贫困家庭彻底摆脱贫困。

经济之声: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计,现在只有6年时间,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再解决7000多万人的扶贫攻坚,是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您刚也谈到了,这7000多万,相比过去而言有很多差异性,很难用普惠政策,这次要将攻坚工程做到精准,做到真正扶贫到位的话,还可以有那些新的作为?

李国祥:要想有新的作为,我们要精准扶贫,首先一定要把每个家庭的基本情况搞清楚。第二,从教育着手,让家里的小孩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阻断贫困代代相传最根本的一个措施。第三,要通过医疗救助,解决家庭中有病人或是缺劳动力这样的问题。第四,如果还有疑似贫困家庭,我们有必要做好社会保障。另外,尤其对于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要加大生态移民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