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冲劲儿更有后劲儿 广安脱贫攻坚动力十足
5月8日,新华网、央广网、光明网等20余家全国主流新媒体记者齐聚广安。脱贫攻坚工作中广安展现出的“绣花功夫”,成为镁光灯的聚焦点。媒体人都很好奇,作为全省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全域属于秦巴山区的广安,如何能成为四川脱贫攻坚的旗帜、标杆、示范?
为期3天的深入采访,答案逐渐明晰: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全市上下一心攻坚克难,以决战决胜、战之必胜的信心和决心,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探出了一条“广安路径”。
刚刚过去的2016年,全市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亿元,行业扶贫资金98.5亿元,如期完成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3个县摘帽,145个贫困村退出,50001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广安市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市,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冲锋的脚步并未停止,奋战仍在继续: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今年底高水平完成266个贫困村退出、48164人减贫任务。
打赢脱贫攻坚战,广安底气越来越足。
用实功上下同心抓推进
山高坡陡路难行,土地瘠薄粮难种……广安区白马乡白马村,是游宗燕记忆中的家园。年近半百的游宗燕,和贫瘠的村庄一样,被沉重的贫困帽压了好多年。
白马村,是2014年识别认定的贫困村。从这个普通村落,可以窥见广安市脱贫攻坚任务的艰难。作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广安市脱贫攻坚的步履并不轻松:2015年,全市仍有贫困村820个,占全市2886个行政村的29%;城镇和农村贫困人口28.3万,占总人口的8.76%。这些数字,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如今却不一样:白马村的山还是山,但满目是顺畅通达的通村路、漫山遍野的柠檬树、张灯结彩的新房子,还有村民苦尽甘来幸福的笑脸。游宗燕摘了“穷帽”,有了存款,搬了新家,日子有了奔头。白马村与广安区所有贫困村一起,拔除了“贫根”,摘掉了“穷帽”。
变化缘于决心和力度。市委市政府采取“挂图作战、倒列清单”等办法,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及时分解到县到村,把减贫任务落实到户到人。市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层层立下“军令状”,签订责任书。
领导力度达历史之最,可见广安抓落实的决心。广安市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并从市级部门抽调16名后备干部或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各区市县层层成立“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格局。
领导冲锋在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研究、带头联系、带头调研、带头督导。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区市县(园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时刻冲锋在一线、战斗在一线,现场督促指导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层层强力督导,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每天一督查、一例会,每周一通报、一整改,每月一推进、一报表。这“六个一”推进机制,倒逼各地落实脱贫攻坚任务。
真抓实干,冲劲儿十足。努力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树旗帜、立标杆、做示范,广安市步履铿锵有力。
出实招精准施策破难题
过去一年,前锋区虎城镇双河村贫困户程世平终于甩掉了压在头上多年的“穷帽”。“去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光是养鸡、养鸭,家里的收入就有7700元。”在程世平看来,能够脱贫致富,多亏了一本小册子。
程世平小心翼翼拿出一本《广安市精准扶贫痕迹管理记录簿》,细数自己得到的帮扶,连连感叹,“全靠干部们实打实地帮扶,现在脱贫了,心里舒服多了,腰杆也直了。”
事实上,这个记录簿并非程世平独有。全市贫困户和村上各有一本,每一项帮扶资金和项目都有详细记录。2016年,广安市在全省率先建立精准扶贫痕迹“全程纪实”制度,全面推行痕迹化管理模式,杜绝“数字脱贫”现象。
“痕迹管理能真实反映资金和项目是否落到实处。”市扶贫移民局负责人坦言,为贫困户量身定制的《精准扶贫痕迹管理记录簿》,涵盖贫困户基本信息、家庭年收入、帮扶规划方案、精准帮扶痕迹记录等信息。
痕迹管理纳入脱贫攻坚重点督查和考核评价范畴,使脱贫攻坚监管服务有章可循、责任追究有据可查、奖罚分明有据可依,助推帮扶干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已经脱贫的贫困户,也将继续跟踪调查。在《已脱贫户基本现状调查表》上,真实反映脱贫成效,使脱贫验收的基础更加牢靠。
痕迹管理是广安市创新推出的“全程纪实”模式之一。广安市以扶贫手册、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痕迹管理记录簿、精准扶贫APP为核心内容,深度链接“互联网+”,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扶贫、动态管理,形成市县乡村户“五位一体”痕迹管理体系,实现了帮扶措施可追溯、可查询、可评价、可问责。
脱贫效果好不好,不能自说自话。广安市与国家统计局广安调查队紧密合作,在全省率先实行第三方评估,有效杜绝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现象发生。
脱贫难,路子对了就不难。一系列精准的手段,折射出广安的脱贫攻坚力度。广安市突出问题导向,不断探索研究新机制、新办法,着力破解脱贫难题。
求实效蓄足后劲谋未来
5月16日一早,华蓥市明月镇竹河村村民唐登会便来到村里的“桃花岛”,为桃树除草。唐登会很满足,“每天能收入四五十元。等以后桃树结了果子,贫困户还有分红。”
明月镇地处渠江流域水淹区,十年九涝,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支柱产业,群众增收较困难。2017年,竹河村、白鹤嘴村、明月村、三合团村、刘家村都计划脱贫摘帽。
没有产业,增收难以实现。明月镇对撂荒地和荒山荒坡进行统一打造,村民以土地入股,由镇上整合发展连片桃李经果林。如今,曾经的荒山坡上已栽种1200亩桃李经果林,成为渠江江畔美丽的“桃花岛”。
在桃李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旅游产业也悄然兴起。按照“旅游+扶贫”的思路,明月镇利用滨江贫困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景观,逐渐发展为游客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不少村民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成立了专业种植合作社,连片种植油菜、土豆、海椒等农作物,在增加村民致富渠道的同时,也成为明月镇观光旅游的又一道风景线。
贫困地区脱贫需要的是“后劲有力”,自身要有“造血”功能。2016年,广安市扶持发展种植业16.5万亩,养殖畜禽83.8万头(只),成建制输出贫困劳动力4.15万人,开发4885个公益性岗位,新培育经营主体1033个,带动3万余人稳定增收。今年一季度,广安市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2亿元,发放小额信贷4.3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2670亩,新增水产养殖面积420亩,出栏牲畜2.2万头(只),小家禽26.5万只。致富有项目,增收有产业,脱贫有路子,让群众发展有后劲,增收可持续,致富能长久,广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享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甜头。在此基础上,广安市从培育贫困群众的精神、能力和行为入手,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如今,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唤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群众越来越多。
有冲劲儿更有后劲儿,广安脱贫攻坚动力十足,未来更加可期。(广安日报 熊兴文 游青 记者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