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车将永留月球 总工程师称不怕被窃密
将完成中国航天迄今难度最大的任务,需要过七道坎
据新华社电 今天1时30分,搭载着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发射,顺利升空,截至记者发稿时,嫦娥三号已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据了解,中国探月工程由月球探测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五大系统组成。
用于发射嫦娥三号的是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这枚火箭首次采取双激光惯组加卫星导航修正复合制导方式,确保卫星精确入轨。
据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介绍,嫦娥三号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跨度大、实施风险高。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有高风险的工程,据资料统计,截至目前,不包括嫦娥三号,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美国59次,原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2次,欧空局和印度各1次,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有51%。
具体到嫦娥三号来说,面临着7大难点,需要迈过7道“坎”,包括多窗口窄宽度准时发射、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地面试验验证等。
对于最为关键的“落月”这一环节来说,就面临三大难点:首先是平稳着陆,其次是月球车适应月球表面地形,第三是月球车必须能够抵御温差高达300多摄氏度的严寒酷暑。
■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
探测器自带国旗登月将传回照片
据新华社电昨天,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这次在月球车和着陆器上都有五星红旗,但不一定是插在月球上面了。
吴伟仁说,探测器降落下去以后,月球车走下来,月球车和着陆器分别都有相机,会互相拍。最后是希望能够把五星红旗(的照片)拍到后传回来。
利用月球能源
短期内暂无法实现
记者:“嫦娥三号”在开发利用月球资源方面具体任务是什么?我们距离利用月球丰富的资源还有多远?
吴伟仁:我们要实现的一方面是工程目标,一方面是科学目标。我们配置了多种科学载荷,第一配置月基光学望远镜,要在月球上看天体。我们在地球上看天体、研究太阳系、研究宇宙或者某个星球,地球大气层对我们影响很大。月球因为没有大气,所以在它上面是“直通车”,清晰度非常高。第二,月球上14个白天,14个黑夜,一个月球日相当于我们28个地球日,所以它在同一个地点可以长时间观测某一个天体或天区,这对认识太阳系、认识天体很有科学价值。还有就是测月雷达,可以探测月球上30米到100米左右的范围,我们要观察月亮的组成,这些都是科学目标。
至于说能源,根据美国人和我们“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科学探测结果,确实认为月球上氦3比较丰富。当然还有很多金属和化学元素是地球上没有的。但要实现氦3的探测、采集、运输、返回是一个很大的科学难题,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
着陆器月球车
不回来不怕被窃密
记者:此次“嫦娥三号”任务完成后,月球车和着陆器会永远留在月球上,网友们很关心这两个“宝贝”的下落。还有上面一些属于我们国家的机密会不会被窃取。
吴伟仁:目前设计的目标是,着陆器在月球工作一年,月球车在月球工作三个月。当然,我们希望它能够实现这个寿命,也希望超过这个寿命,就像“嫦娥二号”一样。“嫦娥二号”设计的工作时间是半年,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而且飞到了6200万公里去了,如果不出意外,17年之后还可以返回到地球附近,因为它现在是绕着太阳运行的人造小行星。
高技术、机密的东西留在月球上也没关系,也没人能够到上面去探测它或者窃取它,我们没这种担心,也没这种必要。而且短期内这种情况也不会有,以后时间长了,说不定某个国家发射探测器上去了,那要在同样地点或者在附近,远了肯定去不了,所以不必担心泄密的问题。
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嫦娥“铁三角”谈登月
若干年后月球通信将带来便捷
据新华社电今天,“嫦娥姑娘”奔月,有三位老人不约而同来为她送行。他们是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总指挥栾恩杰、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孙家栋和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人称嫦娥“铁三角”。让我们一起聆听三位探月精神的“守望者”的寄语。
■ 栾恩杰:
不能因别人走得很远我们就不走
记者:美国1969年就实现了载人登月,中国探月如何有所作为?
栾恩杰:我们愿意国际合作,但高科技不会白给,只能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确,美国早已把活人送上了月球。如果因为别人走得很远我们就不走了,那我们的航天、深空事业只能瞅着别人干,中国人就没有作为。
记者:航天、探月这样的尖端科技对民生有哪些好处?
栾恩杰:科学进步与人民的生活一定相关,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比如我们现在搞北斗导航工程,中国的GPS,就是需求牵引技术进步,技术直接与民生挂钩。可能过若干年,月球通信系统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捷。
■ 孙家栋:
成功与否在能否“落下去走起来”
记者:2004年探月工程正式立项时您75岁了。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完成中国第一次绕月探测,压力大不大?
孙家栋:探月作为深空探测的第一步确实不易,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原)苏联等少数国家涉足。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否决权。一根导线、一个器件、一张图纸,不要说错误,多少有点儿不太合理都会造成重大问题。虽然有压力,但也要充满信心。信心建设在哪里?信心就建设在中国航天这支队伍上。经过几十年锻炼、成长,大家对航天事业精益求精,想尽一切办法都要把自己的产品搞好。
记者:“嫦娥三号”探测器新研技术超过80%,“嫦娥三号”最大的技术难点是什么?
孙家栋:真正的难度是要准确落到地球以外的天体。月球没有空气,需要用变推力发动机逐步减速。降落的过程中,探测器会在一定角度上悬停,观察要落的月表。如果月表情况不好可以再修正,找个平整的地,这就是悬停避障。在悬停的过程中需要探测器看得清楚,判断得非常快。选择好地点后,再落下去。
“嫦娥三号”成功没成功,就是看“嫦娥”能不能“落下去”,“玉兔”能不能在月面“走起来”进行巡视勘察。“嫦娥三号”新研的东西比较多,自然攻关困难,把新东西集中起来更困难。
■ 欧阳自远:
着陆虹湾因那里是月球研究的空白
记者:“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虹湾的科研价值是什么?
欧阳自远:着陆区首先通信得好;第二阳光要好;第三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多;第四相对比较平坦;第五其他国家还没有去勘察过。美国和苏联月球探测到的较多的地方是月球赤道附近,高纬度地区不多。虹湾是月球研究的空白。我们希望了解那里的知识。比如,有什么石头、什么成分、怎么起因的。
记者:为什么现在不少国家加快了探月的步伐?
欧阳自远:首先月球有丰富的能源。比如太阳能和氦3。一个月昼相当于地球上的半个月,可以铺设各种太阳能电磁板,把月球上的太阳能转变成电能以后输送到地球。月球上氦3的资源量有100多万吨。月球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比如铀矿、钍矿、稀土、钛矿等。
此外,月球上温差极大、没有大气。这样的特殊环境有利于新材料甚至生物制品的研发。现在探测月球上的水,这也是很时髦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