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宫一号内部植物大丰收 部分将送北航师生品尝
“月宫一号”今清舱完毕 收获种植农作物 部分做样本分析 部分送给北航师生——
来尝尝“月宫”种的胡萝卜
法制晚报讯(记者 张丽) 今天上午,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解到,“月宫一号”的3名志愿者出舱后进行的为期10天的无人实验,今天清舱完毕,其内部种植的植物获得“大丰收”,部分被送往实验室进行数据分析,部分则送给学校师生品尝。接下来,“月宫一号”将对现有3个舱的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另外再建一个植物舱,最快将于明年上半年建成。
清舱
20个人忙了10多小时
今天上午,“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刘红告诉记者,“月宫一号”内部种植的植物于今天上午全部清舱完毕。
据介绍,参与“月宫一号”清舱的人员是以刘红带头的整个研究团队的工作人员。清舱时,研究员直接把舱门打开,不需要穿无菌服便可直接进去。先把里面的植物收获出来,再把培养槽端出来,20名工作人员忙了10多个小时,才把舱内的植物清理完毕。
刘红介绍说,清舱时大家各自都有“分工”,按照各自研究领域来分配清理区域。随后研究员会将清理的作物进行取样、标识、称重和送往实验室。
收获 外形虽一样 味道更浓一些
据了解,“月宫一号”中共种植5种粮食作物(小麦、大豆、花生、油莎豆、玉米),15种蔬菜作物(胡萝卜、豇豆、四季豆、茼蒿、苋菜等),1种水果(草莓)。
“但这些不全是给人吃的”,刘红介绍,这些植物分为生产型和存储实验型,前者专供志愿者食用,后者如玉米和花生是不能吃的,只能用来做实验。“从外形看你是看不出什么特别的,跟平时买到的一样,但口感不一样,味道也更浓一些。”刘红说。
“收获的毛豆、四季豆、胡萝卜等,一部分送给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了。”刘红笑着说,大家对我们的研究都很支持,并对舱内的作物味道感到好奇,“送给他们尝尝嘛!”
而用作实验的玉米和花生也收获不少,“收获了10多个玉米棒子和2斤左右的花生。”刘红介绍,这些果实也被送往实验室进行样品数据分析。
刘红说,舱内不能吃的作物,研究人员会进行相关处理。比如,植物的秸秆和根部将做成类土壤基质,用来为以后的实验栽培植物。
计划 消毒封舱 明年再建一个植物舱
据介绍,目前,“月宫一号”舱内植物全部清理完毕,但舱内的植物培养设备、动物饲养设备和废水处理等设备还留在舱里,端午节后,刘红团队会对“月宫一号”进行消毒和封舱。
“整个团队忙了一百多天,大家都累了,这不趁着端午节好好休息下。”刘红说,因为实验的设备都还在舱内,所以端午节后我们会用双氧水把整个舱内擦拭一遍进行消毒,然后就把舱封起来了,不准人员进入。
接下来,就是分析样品的数据,进行实验的研究。刘红研究团队还要再建一个植物舱,并结合一期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还要对现有3个舱的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据她介绍,再建一个植物舱光是硬件的花费,预计就要1500万。初步计划,今年下半年先把新建植物舱的大结构弄出来,如果资金到位的话,最快明年上半年能建成。文/记者 张丽
资料
“月宫一号”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是一种空间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它是一个密闭舱室系统,用于开展月球基地生命保障系统的地基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