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川西大桥去年7月因暴雨被冲垮 新桥预计将于元旦通车

22.12.2014  12:58

 
12月15日,工人正在为川西大桥的通车做准备。

    原标题: 彭州川西大桥新桥元旦通车

去年7月,彭州川西大桥被暴雨冲垮。12月21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从彭州方面了解到,川西大桥自今年3月启动重建,总投资约8000余万元,目前大桥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预计明年1月1日通车。据悉,川西大桥是连接彭州境内军乐、敖平两镇的重要通道,也是彭州通往什邡、绵竹公路上的一座重要桥梁。

探访

新增1.2米宽的人行道

通车后车辆少绕20公里

记者从施工现场了解到,大桥主体和引道已经基本完工,工人们戴着安全帽,推着小车正在紧张的完成收尾工作,最后的工序伸缩缝混凝土浇筑工程已经全部完工。据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大桥正在进行全面的养护工程,以增强大桥的强度,预计在2015年1月1日正式通车。

重建的大桥双向四车道,路面标线已经完成,两侧还有各1米宽的人行道。不锈钢的桥栏杆上装饰有彭州市花牡丹花的浮雕。这次重建桥梁全长463米,桥宽19米。

亮点

重修“强根固本

桥梁设计洪水频率1/100

作为连接彭州市境内军乐、敖平两镇的重要通道,也是彭州通往什邡、绵竹公路上的一座重要的桥梁,该桥在过去发挥了重要的交通作用。“在成绵高速复线没有通车之前,两地往来主要途经于此。”彭州市交通局有关负责人说,彭州军乐镇以生产军屯锅盔而出名,这里每年举办的风筝节,都米。彭州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桥重建的施工段达800米长,待2015年1月1日大桥建成通车后,不仅可连接军乐、洪岩、敖平等周边村镇,还将成为连接什邡绵竹的交通要道,通车后,车辆可少绕行20公里。

在通行能力上,重修的川西大桥依然是双向四车道,考虑到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重修时,对桥面进行了加宽。两侧各增加了1米宽的人行道。”吸引了两地大量的人流。

2013年7月,受连日暴雨影响,川西大桥受其影响,最终垮塌。

我们专门请了专家来分析原因。 2013年‘7·9’特大暴雨的连日袭击下,大桥上游护岸因受洪水的猛烈冲击垮塌,洪水冲袭农田及敖平岸桥台引道,导致桥台后背填土掏空,拱桥失衡垮塌。”该负责人说。为此,此次重修重点加固了基础,加大桥梁桩基处的深度,桩基加深了近30米。同时对大桥的抗洪能力进行了提升。“桥梁的设计洪水频率1/ 100。

相关阅读

桥上石头最初为人工搬运而来

彭州市交通局工程科科长周建雄回忆称,川西大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初这座桥并不是叫川西大桥,而是被称为人民大桥。军乐镇老人王成明今年已经80多岁了,他告诉记者,最老的川西大桥全靠人力修建而成,是当时了不起的杰作。1997年,人民大桥在洪水中被冲毁,次年,大桥再次全新开建并通车,更名为川西大桥。在新建桥上游150米处,记者见到了在上世纪90年代垮塌的最老的川西大桥的遗址。石头堆砌的半人高的桥墩埋在荒草和土堆中,零星散落在河岸和河床中。桥头立有一石碑,上书“人民大桥”四个字。

听村里老辈人说,那时的川西大桥是人工修筑的石拱桥,先搭架,再发动村民到河床中捡大小均匀的石块,靠石块之间的挤压力保持桥身稳固。这项传统技艺已经很少有人掌握。

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想玲 袁慧君摄影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