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4月四川规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逾2500亿元
走创新之路 让“大象”起舞
装备制造业在四川省工业大盘中占比超过20%,体量大,转型难度也大
装备制造业是四川工业的强项,在工业大盘中占比超20%。从1000亿到7000亿,用了13年增长7倍。其中的10年,连续保持了30%的高速增长。2012年,国际市场环境恶化,订单量急剧萎缩,增速回落,行业进入调整期。
今年前4月,四川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超过2500亿元,同比增长15.59%,出口在去年全年负增长的形势下实现强势复苏。但业内人士提醒,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还需再出发。
复苏 政策利好带来行业转机
3月19日,宏华集团在北京发布了首个页岩气整体解决方案。该方案用集中燃气发电的方式,为页岩气开发节省10%的钻井成本,同时每口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26吨。集团总裁张弭坦言,如果页岩气开发加速,受益的不仅是宏华,而是整个四川重装行业的提升机遇。
无独有偶,在经历了“弃风限电”的行业寒冬后,我省风电设备制造终于等到了好消息:国家能源局要求做好风电并网消纳工作,不断提高其在电力消费中的比重。在此之前,企业投资风电站项目核准已由国家层面下放至地方政府部门。一位从事风电设备销售的业内人士表示,特高压建设也有助于解决弃风限电的问题,今年风电行业的复苏已经基本上“板上钉钉”。
为了迎接这一利好,东方电气集团整合自身风电制造资源,设立风电事业部。据该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除风电机组之外,也形成了电叶片、控制系统、风电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制造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则提醒,不能盲目乐观。大背景依然是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国际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也依然存在。但无疑,政策利好有利于缓解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的阵痛。
转身 能否走向高端生死攸关
“装备制造业占了全省工业的20%,体量大,转型难度也就大,就像一个巨人一只大象,它的一举一动将影响整个工业大盘。”上述负责人表示。“走向高端”已经是行业转型的共识。四川乃至全国的装备制造业多年来都是走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子,但核心零部件和高端技术依然面临着国际上严酷的技术封锁。上述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市场总量萎缩,竞争残酷,这时企业搞自主创新,走产品高端,已经不是做与不做的问题,而是生与死的问题了。”
宏华集团研制1500马力超越钻机,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仅4人就可完成钻井作业。而为了推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装备制造业的融入,宏华对新研发或改良的产品,甚至做到了“无机不电,无电不变频,无变频不IT化”程度。
东方电气集团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电站锅炉SCR烟气脱硝装置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对我国最终掌握燃机核心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的50MW燃机国产化项目也在低调进行中。
“一个重大装备的生产,涉及到几百上千个供应商,创新研发靠一家之力办不成。”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副巡视员钟开华认为,有必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再依托产业内部协同机制,打通创新路径。成都、德阳、自贡三个重装基地,已形成集中度较高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以德阳为例,1470余家装备制造企业中,600多家中小企业在为二重等龙头企业配套。
但数量多并不能说明问题。“重装产业的内生动力,很多来自于利基企业。”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张支铁用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来说明中小企业的理想形态。(利基企业,指一个独占细分市场的主导者。规模不大,但对某单类产品具备超强研发能力。)他以四川日机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初期主要针对东气进行配套,规模不大,却在机械密封这个细分市场上具备很强的话语权和盈利能力。
如何将利基企业的创新能力,转化到产业链最末端的产品上?钟开华认为,产业联盟可以从空间上、行业上整合资源和人才,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是统合重装产业链的有效形式。“造一个重大装备,直接配套的企业都要几十家,产业联盟可以有效地将整装企业设计上的创新需求反馈到配套企业一端。”
从去年开始,省内装备制造业已迅速成立了3个产业联盟:宏华牵头的四川油气钻采产业联盟、自贡运机牵头的四川省输送装备产业联盟、东汽牵头的四川省燃气轮机产业联盟。据透露,年内还将筹建核电产业联盟。(记者 陈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