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CPI创56个月以来新低 央行依旧有底气不降息

16.10.2014  14:52

    物价涨幅再次进入“1”时代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6%,并创出自2010年2月份以来的新低。

    物价回落当然是好事,可如果放在当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PPI甚至连续31个月负增长的大背景下,究竟会不会由此引发通货紧缩就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而更大的争议在于:是否需要由此改变现行货币政策,由“稳健”逐步过渡到“积极”,对此双方都提出了各自认为恰当的论据。

    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经济迎来“新常态”之时,过往的某些经验或许会面临不可预测的前景,由此,是否转换货币政策之舵,将成为央行眼下最大的考验。

    国家统计局昨日(15日)发布数据,9月份CPI同比上涨1.6%。该数据创下56个月以来的新低,相信这也让央行官员面对降息的呼吁感到了沉重压力。

    不过就在4天前,当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就货币政策发言时,仍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审慎的政策立场,来确保资金、信贷和社会融资的合理增长,同时将流动性维持在合理水平。考虑到最近央行在定向宽松之余,仍然按部就班进行正回购和逆回购,以及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平稳的现实,或许意味着大规模的宽松并未到来。

    事实上,央行也许认为去杠杆才能加快实体经济改革。10月11日,新任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非常低,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并不会在每次经济增速放缓时出现,这是外界需要认识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之一。

    央行之所以心中有底,是因为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目前中国的就业状况依然稳定。马骏牵头的研究团队最近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服务业占中国GDP的比重每上升一个百分点,所创造的城镇就业岗位可以抵消中国经济增长减速0.4个百分点造成的就业岗位损失。过去几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平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杜大伟说,今年前8个月中国已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1000万个,这是中国政府冷静对待经济增速放缓至7%附近的原因。而去年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已经达到50%,经济结构调整初现成果,央行不太可能注水断送改革进程。

    马骏明确指出,房地产、部分国有企业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杠杆已经过高,对于这些领域的进一步放贷应该予以避免。未来即使出现经济下行,也将以定向降准为主,而不是普遍放水。

    周小川近日的发言也与此呼应,强调通过平衡改革、结构调整和支持增长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中国经济将继续为国际货币稳定作出贡献。

    看来央行下决心以审慎的货币政策推进改革,认为大规模的货币注水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对抑制过剩产能有害无益。基于此,除非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失速下滑,否则不太可能看到货币政策开闸的盛况。

    改革进入到深水区,实体经济需要突破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财税等方面的改革必不可少。从证券等市场看,对于实体企业的兼并重组给予了大力支持。未来还有城镇化所释放的消费能力,新经济所带来的效率提升,无论如何,中国经济不可能沿着地方恶性竞争为主、千篇一律为出口进行配套的重化工业之路继续下去。

    尽管一些分析人士也强调目前只有全面降息才能避免经济长期陷入低迷的泥潭,认为一旦国内投资被抑制,中国经济会陷入日本式的恶性循环。但这一观点目前并未成为共识,改革与城镇化才是未来发展的主线。

    从改革角度出发,并购重组、鼓励创业、抑制地方主义、鼓励民间金融形式、鼓励金融衍生品发展以弥补资金流动性不足,将成为货币政策近几年的主导方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