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以来四川生猪生产及价格情况简要分析
一、生猪价格情况
1、育肥猪出栏价:2013年5月15日最低均价12.68元/公斤开始震荡回升,至12月11日到最高点16.73元/公斤,即调头向下,2014年元旦后加速下跌4周到1月29日,尔后小幅继续下行至3月初的最低价12.73元/公斤。目前,较去年12月上中旬最高价已经下跌23.91%。
2、仔猪均价:2013年5月15日最低均价18.59元/公斤开始震荡上行,至9月11日最高点23.39元/公斤即调头向下,较其它价格提前3.5个月下跌;12月上中旬稍作回升调整后再次缓慢下跌至2014年2月末的最低价17.36元/公斤,跌幅25.78%。3月初有减缓企稳迹象。
3、后备母猪均价:2013年5月15日最低均价1248元/头开始震荡上行,至9月25日最高点1342元/头调头向下,至11月13日再次向上回升至12月底;元旦节后再次调头急速下跌,至3月初均价最低1241元/头,较去年最高价下降101元/头,跌幅7.53%。
4、猪肉零售均价:2013年5月15日最低均价21.38元/公斤开始震荡上行,至12月25日达最高点26.18元/公斤调头向下;元旦节阶段性快速下滑至3月初的最低均价22.08元/公斤,较去年最高价下降4.10元/公斤,跌幅15.66%。距去年最低价仅差0.70元/公斤。
5、原料及配合料均价:从去年全年饲料原料及配合料总体价格情况来看,玉米回调支撑了平均效益略有盈利。上下波动最大的是豆粕,涨幅最大的是小麦麸,稳中有涨的是育肥猪配合料。目前饲料原料及配合料维持高位运行。
玉米 均价从2013年4月下旬全年的最高价2.64元/公斤开始震荡向下调整,至3月初为最低均价2.51元/公斤;跌幅4.92%。成为近6年来首次下降的主要原料。 豆粕 从去年8月中旬的全年最低价4.35元/公斤突然向上快速上涨,至10月23日涨到全年最高价4.70元/公斤,尔后反复震荡走低,至3月初降到最低价4.43元/公斤。跌幅5.74%。 小麦麸 是饲料原料中最突出不跌反涨的品种,从去年元旦后的最低价2.12元/公斤一路震荡向上至今年元旦的最高价2.29元/公斤,涨幅达8.19%,3月初仍在高位2.26元/公斤运行。 育肥猪配合料 走势与小麦麸有相似之处,从去年元旦节后的最低价3.46元/公斤小幅震荡至3月上旬后,快速上升至7月上旬的3.56元/公斤,经上下反复调整至9月初,再次震荡向上12月中旬的全年最高价3.58元/公斤,尔后小幅逐阶向下至3月初的3.52元/公斤,较去年最高价仅下降1.68%。
二、猪粮比及当前亏损情况
2013年猪粮比最高为1月23日的6.64比1,最低位5月15日的4.86比1.5月中旬随生猪价格上涨震荡上行至12月11日的6.59比1,随后一路下行至今年3月初的5.05比1。特别是1月10日起即破位均衡线6比1,1月29日破位5.5比1。2014年元旦后已连续下跌9周,其中破6比1两周、破5.5比1达6周而进入深度亏损期。至3月初,育肥场户每头育肥猪亏损达170元以上,自繁自育规模场户每头育肥猪亏损达120元以上。
三、生产情况
据四川生猪监测预警系统对68个生猪大县监测,2013年12月末监测点生猪存栏总量环比下降3.13%,同比略增0.49%。全年9月份存栏总量最高,12月最低。2014年1月末监测点存栏总量环比下降2.39%,较上月降幅减缓;同比下降5.72%,较上月下降有所加大。
1、 母猪存栏量及存栏比重:
2013年12月末,母猪存栏量环比和同比分别减少1.85%和8.97%,1月存栏量最高、12月最低,呈逐月小幅减少态势。母猪存栏比重12月末为13.94%,环比增加0.18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45个百分点;存栏比重2月份最高为14.55%,11月最低为13.76%;全年月均存栏比重为14.14%,同比减少1.21个百分点。虽有下降,但仍然显示产能充足。
2014年1月末,母猪存栏量环比略增0.04%,同比减少6.94%,略好于12月末情况;母猪存栏比重1月末为14.28%,环比增加0.3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
2 、仔猪存栏量
2013年12月末,四川仔猪存栏量环比增加0.98%,同比下降1.32%;全年1月存栏最高、5月最低;仔猪存栏比重2月最高30.65%,11月最低27.94%,幅度2.71个百分点,12月回升29.13%。
2014年2月末,四川仔猪存栏量环比增加0.08%,同比下降7.67%,较去年12月份的同比,降幅加大。
3 、育肥猪存栏量
2013年12月末,四川育肥猪存栏环比下降3.07%,同比增加4.81%;全年存栏量最高11月较4月最低月多4.67%。存栏比重震荡走高,从3月最低的53%震荡回升至12月的最高55.85%。
2014年2月末,四川肥猪存栏量环比和同比分别下降4.43%和3.28%。
4 、育肥猪出栏率(量):
2013年育肥猪出栏量12月份环比增加16.64%,同比下降7.56%。1~12月育肥猪累计出栏量同比小幅略减1.35%。育肥猪出栏率1月最高19.18%、10月份最低15.52%,12月份大幅回升至18.21%,全年出栏率呈前高后低的“W”形态。
2014年2月末,四川育肥猪出栏量环比和同比分别下降3.83%和12.84%。 m9r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立足饲料,服务畜牧
四、当前四川与全国主要省区价格比较
据初步收集资料获知,截至2014年3月初,全国各地育肥猪均价继续缓慢下行。四川育肥猪均价位居全国中上水平。最高为海南、湖南等省区接近13.00元/公斤,其次为陕西、甘肃、江西、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11.40元/公斤—12.60元/公斤之间,最低为黑龙江、吉林等省区11.00元/公斤。
五、去冬今春价格下跌主要原因
归纳起来,年末岁初猪价大幅下跌主要是5个方面的因素叠加所致。
一是母猪存栏数量及比重总体过高。 据农业部公布,2014年1月份4000个监测点生猪存栏信息称,全国生猪存栏环比下降4.20%,同比下降2.20%,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0.60%,同比下降2.60%。而四川1月末母猪存栏量环比略增0.04%,同比减少6.94%,即:1月末四川母猪存栏环比好于全国,同比减少高于全国。不论从全国来看还是从四川本省来看,母猪存栏量较高是确定的,显示供应是充足的。虽然农业部已停止2013年母猪补贴,但总体上未见全国性或各省区大量宰杀母猪现象,1月份数量下降幅度,初析为结构性调整和补充性减缓所致。
二是规模场户抗“两个风险”的能力增强。 随着我们省现代畜牧业进程的加快,散养户的退出,适度规模场户比重已经超过60%。在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防疫能力和市场关注力比散养场户显著提高。不会因市场价格过低而随意宰杀母猪,二是通过内部结构调整,例如淘汰劣质经产母猪、延迟配种、甚至将后备母猪育肥出售等方式,避免过度降低母猪致行情恢复时补充后备母猪不及时。
三是今年春节提前,集中出栏相应也提前。 近年来,养殖场户均已把握市场需求旺季脉搏,纷纷在冬至前即出栏销售。加之2014年春节较去年提前半月左右,故在10月国庆前后即加快了出栏步伐。至春节前市场供应总量相对过剩。
四是消费结构多元化和理性化所致。 团体消费大幅下降、自制腌腊制品大幅减少、牛羊家禽蛋奶制品需求增加,致猪肉品种需求绝对量大幅减少。
五是进口猪肉及收储库存投放市场。 2013年上半年全国直接进口的猪肉与猪杂为66.92万吨(无下半年数据),加之中央及各省区去年5月后的1—3次收储的冻猪肉总量粗计不低于20万吨,集中在国庆后全国性投放保守估计在100万吨左右,致本以充足的市场难以消化。
六、后期走势简要预测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纵深发展和政府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散养户比例继续缩小、规模场户继续增加,3年1个周期的格局逐渐被一年内或跨年度的波动所替代。根据2011年以来生猪存出栏结构和价格走势情况,结合当前宏观政策及经济形势,预计2014年生猪价格与2013年走势基本相似,将在正常、略高盈利、亏损区域波动。但价格下调、触底及回升时间,将与下述不确定因素紧密关联。
1 、总体预测:
基本维持2012年底对2013年走势的预判,2014年仍将:猪价先抑后扬,效益震荡加剧;饲料稳步上涨,成本稳中有升。
2 、不确定因素:
2014年生猪价格先抑后扬的走势将受到以下不确定因素的左右:市场供需、冬春局部性疫病、进口猪肉量及储备冻猪肉投放、低迷期收储时机和数量、生猪内部结构调整,以及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件等。
七、需要关注的2个问题
1 、密切关注母猪存栏量及比重的变化
2013年,全国性母猪补贴暂停。虽然全国及四川母猪存栏量及存栏比重调整较大,但尚未出现宰杀母猪现象,淘汰经产劣质母猪、补充优良后备母猪情况良好。但舆情所议数量饱和、比重高企、也大量淘汰母猪的情况,尚不能与母猪的绝对存栏量相提并论,需要结合上述不确定因素综合研判。如果2014年1、2季度的价格、数量及比重下降幅度过大过快,应引起高度重视。
2 、急跌突升无前兆,应急调控应加大
2012年以来,实际价格走势出现提前下跌、旺季速跌、拐点明显、淡季拉升等新情况,与舆情对淡旺季需求的研判和预期相背离,增加了各型预测机构对生产和价格切合实际予以研判的难度,对生产、价格和市场各职能部门的宏观决策、出台调控措施也添加了新的难度。因此,何时储备及释放冻猪肉、进口猪肉进口猪肉数量的多少等调控手段,都将直接关系到生产者和消费者两者的利益。
1 )稳定市场,重在稳定生产。 生猪市场价格的稳定与否,关系产业链的两个端头:一头是养猪场户,一头是城乡消费者。养殖效益稳定,生产发展才能持续稳定,市场价格才不会大起大落。因此,在研究市场CPI、平抑物价的过程中,既要关注消费者的利益,更要关注和研究养殖者的利益。
2 )调控猪肉进口量,保护养殖积极性。 进口猪肉量的大小,不仅左右生猪市场价格,同样左右生猪生产和养殖效益。对此,应综合生产、物价、效益等,适时调控进口数量。
3 )及时启动储备冻猪肉,及时有效地发挥调控作用。 储备措施在于减缓养殖效益下滑,保护养殖积极性。如果储备滞后,将带来两大问题:一是储备过晚,提前出栏、宰杀母猪已经发生,保护养殖积极性作用甚小;二是屠宰加工企业自有“淡储旺供”的调节机制。市场肥猪价过低之时,正是屠宰企业自行低价收储之际。此时实施收储,屠宰企业“两头”得利,养殖场户并未得到实惠。把握盈亏平衡点上方启动储备的时机,据市场反应分期分批实施储备数量,可体现宏观决策、微观调控手段更加灵活务实。
4 )降低中间环节费用,提高养殖者效益。 按2013年12月份每头115公斤育肥猪出栏粗略计算,养殖户养猪4~4.5个月每头平均利润190元,每月每头利润不仅只有47元左右,而且还承担了疫病和市场的两个风险;而中间环节(收购、贩运、屠宰、粗加工、批发、零售等)1天每头生猪可有1080元左右的利润分配。应加大研究和试点的力度,鼓励养殖专合社经过定点检疫屠宰后,在城镇超市、农贸市场开设直销店(窗口),政府给予市场摊位租赁、管理等费用的优惠或减免。使养殖产业链的两端——养殖场户和城镇消费者真正得到实惠。
5 )猪粮比已不能客观反映真实的盈亏水平。 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为标志的现代畜牧业正深入发展,而规模化、标准化的特点之一,就是用配合料(不论是自配还是订购)替代过去传统单一的玉米、米糠或青绿料。因此,引用猪料比(肥猪价格与配合料价格的比值)来反映规模场户自繁自育生猪的盈亏,更能真实科学地反映客观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