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多产少”到“以产定城” 看四川这个最年轻的省级新区如何攻坚产业高地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8日电 (杨勇)4月7日13时许,刚过饭点不久,满载混凝土的商砼搅拌车便接连到达绵阳科技城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的施工现场。眼下,这里的建设已进入基础圈梁浇筑阶段,本月起,该产业园将以“15天一层楼”的进度拔地而起。
建设景象同样热火朝天的,还有一条马路之隔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除此之外,不久的将来,新区直管区还将陆续落成数字经济产业园、融合创新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园、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产业园。这六大产业园区,将共同构建起新区直管区“千亿级产业园区”的发展布局。
仅仅一年多时间,就从之前的“业多产少”,到如今产业园“花开遍地”,这个四川最年轻的省级新区,是如何破局的?
以产定城 打破产业空间障碍
时间回拨到2022年初。彼时,受限于产业发展空间,新区直管区虽然集聚了创新研发最为活跃的环节,但在产业发展上大多聚焦于总部经济、金融行业等“楼宇经济”形态,科研院所孵化出的科技公司往往只能将研发部门落户于新区直管区,生产环节要放在其他地区。“业多产少”,产业生态系统不完整,成为新区直管区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城市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和人的发展环境,才能实现良性循环。”绵阳科技城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绵阳市委、市政府对新区直管区“加快建成全市科技立市、产业强市的排头兵和主力军”的定位明确,新区直管区也更加坚定了“以产定城”的新发展理念。
在此背景下,在2022年4月的新一轮规划调整中,新区直管区立足“园区提质”“企业满园”,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三位一体”纳入考量,统筹载体、产业、城建用地,在原有城市规划上,重新调整出近3000亩土地,打破了产业发展的物理空间障碍。
让出“C位” 提升产业招引效率
有了产业发展的空间,还得能招引来好的企业才行。在这方面,新区也有新的“打法”。
以行业感知产业的招引为例。今年2月,新区与华为共同打造了全国首个行业感知创新基地。3月29日,新区直管区便在广州举办了一场针对行业感知产业的招商恳谈会。本次恳谈会,新区把“C位”给了华为。
相比传统以政府部门为主的招引,本次以龙头企业为主的恳谈会在拟定参会企业邀请名单时,就做了更多的“功课”——受邀前来的,全部都是行业感知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其中更不乏与华为已有合作基础的企业。
现场回应企业关切,新区的工作人员心里也更有底气——华为一众专业人员现场“坐阵”,涉及技术、市场、商业逻辑、合作方式等大小疑虑,均能在现场打消。甚至与新区合作是种“什么体验”,也有华为“现身说法”。
有了这样的精准和专业,让整场恳谈会也更加高效——多家企业达成落地新区意向,30余家参会企业中近半数直接表达了希望到新区考察或邀请新区到企业实地考察的意愿。
另一个让出的“C位”,是从“主人家”到“服务员”的转变。眼下,新区便正在出台政策,由经合部门牵头成立专班,负责企业的招引、落地等“全生命过程”服务。
此外,为了确保项目招引的科学精准,新区直管区还成立了专门的招商公司,承担产业项目研判、尽职调查等工作。
四链融合 激活产业创新生态
自2022年启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以来,新区已迅速吸引了30多个相关产业项目,总投资超80亿元。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许多企业也面临着一些共性的科研难题,为此,新区与高校院所、企业合作,搭建了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一平台,引入各方的科研力量,结合企业所需开展技术攻关,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要在“新赛道”实现领跑,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实质是知识、技术、能力、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的加快集聚并实现共享互联相通,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
为此,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新区探索构建了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链”,包括“一个领军团队、一个研究院所、一个实训基地、一个产业基金、一个产业园区”,从技术基础、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产业孵化、设施保障等多个层面精准匹配政策。
目前,新区已引入谭铁牛院士、孙立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团队30余人,参与人工智能算法、机器视觉等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同时,还成立了总金额30亿元的机器人专项基金,投资相关产业项目,并正在筹备一支天使基金,鼓励扶持相关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力争到2025年实现机器人企业超100家,产值突破百亿元。(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