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红色娘子军:患帕金森症却喜欢看战争片
最后的红色娘子军
最后的红色娘子军战士,用满怀的激情追寻革命理想,用朴实无华的生命续写百岁传奇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周慧敏
又是一年木棉花开。在海南岛,火红的木棉花在满目葱茏中显得格外耀眼。人们不曾忘记,在这里,曾经生活过一支红色娘子军。
4月19日上午, 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卢业香,在海南省琼海市中原镇的家中去世 ,享年100岁。实际上,最后辞世的三位红色娘子军战士,年龄都在百岁上下。她们是——王运梅,103岁;潘先英,99岁;卢业香,100岁。这些红色娘子军老战士,用满怀的激情追寻革命理想,用朴实无华的生命续写百岁传奇。
生命谱写百岁传奇
勤劳、善良、开朗、乐观,是家人对三位老战士共同的评价。
2011年除夕,《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琼海市阳江镇见到了时年101岁的王运梅老人。她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五世同堂的喜悦凝聚在一顿团圆饭中,王运梅高兴得合不拢嘴。外孙女马世菊说,外祖母身体一直很健康,除了爱劳动、饮食健康之外,最关键的就是心态好。“曾祖母为人随和,很平易近人,而且一直都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曾外孙严朝毅说。
2012年,102岁的王运梅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入党。“我是穷苦出身的农村妇女,没有文化,以前总认为参加了革命就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运梅说。偶然得知自己还不是党员后,王运梅严肃地对子女说:“我要入党!”在老人的坚持下,有着十多年党龄的马世菊帮助外祖母实现了心愿。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站在鲜红的党旗下,王运梅神情肃穆,目光坚毅,一字一句地宣读着入党誓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共产党的恩情比天大、比山高、比海深。”王运梅坚定地说,“我永远跟党走,直到最后一口气。”
2014年3月辞世的潘先英,生前一直住在阳江镇下水寮村,儿孙加起来总共有50多人。“去年阿妈还可以在院子里走行军步,在院子里扫地。”潘先英的长子黄国丰告诉记者,母亲生前一直十分乐观,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不发愁。
潘先英的二孙子黄青经目前在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工作,他从小听着奶奶讲当年打仗的故事长大。“奶奶是个乐观、勤快的老人,也很健谈。”他说,“她常常鼓励我们多读书,自己身上从来不留钱,有人送给她慰问金,她会全部拿给我们去买学习用品。”
潘先英是出了名的热心肠。“自己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她还想着给附近的孤儿一口吃的,”潘先英的二儿子黄国富说,村子里好几个孤儿都是母亲养大的。“大家都是受过苦的人,眼看着孩子快饿死了,你忍心不给他吃的吗?”这就是潘先英最朴素的想法。
最后一位辞世的娘子军战士是卢业香。今年1月,卢业香右脚不慎被烫伤,在病床上躺了三个多月,老人的生命体征越来越微弱,直到最后去世。
卢业香的儿子翁祚雄说,从2004年开始,母亲患上了帕金森症,慢慢地不记得往事,也不认识人了。“虽然她意识不清,但却特别喜欢看战争片。只要听到电视机里传来‘哒哒哒’的枪声,她就会特别有精神。”他说,早些年,老人还能挥着被打残中指的左手,在家人的搀扶下走接近标准的行军步。
在翁祚雄眼中,卢业香性格十分温和,从来没有打骂过子孙,孩子们都很喜欢她。“我的6个孩子全是阿妈一手抚养大的,她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本分”。
忆往昔岁月峥嵘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红色娘子军连歌》铿锵激昂。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正式成立。飒爽英姿的女战士们头戴红五星八角帽,佩戴“女子军”臂章,在鲜红的连旗前庄严宣誓:“坚决服从命令,遵守纪律,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这支琼崖妇女武装,后来被人们称为“红色娘子军”。
她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在操练场上紧张训练,时刻准备上战场。经过1个多月的练兵,女子特务连迎来了第一场战斗——配合红三团伏击沙帽岭。这场战斗只持续了一个小时,红军毙敌百余人,俘虏70余人,缴获长短枪146支和物资几十担。
首战告捷后,红色娘子军又胜利完成了攻打文市炮楼、保卫文魁岭、马鞍岭阻击战等战斗,配合红军主力先后拔除了乐会、琼东、万宁、定安、文昌五县的多个敌据点。虽然在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下,这支特殊部队仅存在了不到500天,但女战士们却参加了50多场战斗,名震琼崖。
看过电影《红色娘子军》的人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镜头:一位女战士背着熟睡的孩子向根据地挺进。她的原型就是王运梅。
1932年秋,马鞍岭阻击战后,怀孕的王运梅和十多名战友在连长冯增敏的带领下向母瑞山根据地挺进,当时王运梅几近分娩。在挺进深山的一个夜晚,她突然临产,在女战士们用山葵叶和芭蕉叶支撑成的临时产棚里,王运梅的儿子呱呱坠地。为了逃避敌人的追击,王运梅产后第二天就抱着孩子和战友们一起继续前进。
白天随部队上山行军,晚上王运梅就用山葵叶、芭蕉叶盖在孩子身上,抵挡秋夜的寒冷。怕孩子啼哭暴露目标,她把奶头塞进孩子的小嘴里,让孩子吮吸有限的奶水。为了让王运梅多一点奶水,战友们将仅有的野果都让给她。然而由于战斗生活的环境实在太过恶劣,孩子出生仅十几天,连同在一个部队的父亲也没能看上一眼,就在王运梅的怀里停止了呼吸。
娘子军连连长冯增敏脱下军衣包好孩子,战友们在山石旁边挖了个坑,把孩子埋好,还在小坟墓边种上一棵木棉苗。母瑞山的红土地埋下了这幼小的生命,却更加坚定了王运梅“跟党走”的决心。
马世菊告诉记者,外祖母曾经多次去寻找当年种下的那棵树,却始终没有找到,这成了老人心中一辈子的痛,始终无法释怀。
潘先英也是电影《红色娘子军》中娘子军战士的原型。她参军时还不满16岁,是红色娘子军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在家也是死,不如去参加革命打天下!”黄国丰告诉记者,母亲当时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加入了红色娘子军。“当时部队说我年龄不够,不招收我,但是我强烈要求参军,后来部队终于留下了我。”潘先英常对孙子讲述当年的场景。
“她虽然年龄小,但却十分机灵。”黄国丰告诉记者,有一次,女战士们被敌人围困在深山中。极度困乏的战士们正想休息,忽然传来一阵呼喊声:“女子军们,敌人已经撤退了,你们出来集合吧!”一些战士以为是大部队的领导,迫不及待地想出去。
潘先英多了个心眼:“只听到声音看不到人,会不会是敌人的圈套?”想到这,她让姐妹们先等等看再说。果然,没过多久,等得不耐烦的敌人对着树林开枪了。正因为潘先英的机警,娘子军们才没有落入敌人的圈套。
“木棉红”后继有人
光阴荏苒,红色娘子军老战士们陆续离开人世。令人欣慰的是,老一代的红色娘子军已经有了新的接班人。2000年10月1日,经海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批准,新一代“红色娘子军连”正式组建,番号为海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步兵第一团通信连。
据步兵一团政治部主任李学兵介绍,“红色娘子军连”现有93人,除了一部分退伍军人外,绝大多数来自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等各行各业。这是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海南预备役部队的一支特色连队。
步兵一团政委温李卿说,红色娘子军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用她们的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官兵履职尽责、练好本领、建好连队。
“老一辈红色娘子军走了,但她们的精神时刻鼓励着我们。”红色娘子军连连长农妹合说,一次次抗洪抢险行动中,红色娘子军连官兵巾帼不让须眉,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出色完成转移受困群众的任务;一次次重大团队活动中,红色娘子军连高标准完成通信保障任务;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大潮中,连队战士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
红色娘子军连战士们还通过担任义务讲解员讲述红色娘子军事迹、组织业余演出队进行文艺表演、开展图片展等形式,广泛宣传老一辈娘子军的革命英雄事迹。
行走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内,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都记载着女战士们英勇顽强的战斗足迹。来自内蒙古的游客徐桂兰对记者说,她年轻时就看过《红色娘子军》的电影和芭蕾舞,来到海南一定要到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感受革命教育。“红色娘子军走了,她们的精神留了下来。”她说。□
微博推荐 一键关注 已关注 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