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后一列“绿皮火车”引发乘客怀旧风

12.09.2014  15:28

    

渐行渐远的绿皮车引发乘客怀旧风。

    怀旧、乡愁、岁月、人生;

    流浪、梦想、爱情、青春……

    绿皮火车搭载着一车一车的故事,走在终将离我们远去的路上。

     跟着火车跑的姑娘

     6点40分从成都出发,天才蒙蒙亮,5619/20次列车每到一站,都有大批旅客上车,乘务员一手拿着车票打印机,一手捏着一把零钱,挨个卖票。

     21岁的罗敏戴着耳机哼着歌,从双流公兴站上了车。攀谈中,她露出夸张的表情,“我21年人生中,有19年都在坐这趟火车。你们可以叫我‘跟火车跑的姑娘’。

     故事还要从44年前说起。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开通运营,5619次列车前身是成都至金江(攀枝花)站的慢车。从成都到普雄全程396公里,运行时间10小时55分,没有餐车、没有卧铺,沿途44个站都要停车,平均16分钟停一次车。速度虽然慢,但是车站设置很密而且小站多,极大地方便了沿途居民的出行。这趟列车实行公交化售票,旅客可以先上车后补票。

     罗敏出生在成都青龙场,老家在乐山沙湾。不到两岁,她就跟随父母坐这趟火车回沙湾看望爷爷奶奶。此后19年间,几乎每年都会回老家一两次。中专毕业后,罗敏在双流公兴上班,坐这趟绿皮火车更频繁了,差不多每周一次。她细细算账,从公兴到青龙场,坐火车4个站只需3元钱。如果坐汽车,公兴不能直达青龙场,还要到新津转车,全程需要13元。乘火车50分钟可以到达,而坐汽车则至少需要1小时30分。

     彝族婆婆的致富梦

     8月,大凉山的苹果、核桃和花椒等土特产大丰收了,5619/20次列车也迎来运输的高峰期。因为时常运载着凉山的土豆回到成都,5619次列车也有了一个别致的称号:“土豆一号”列车。

     来自普雄60多岁的王纽纽婆婆背着空背篼从青龙场站上了车,“40斤卖了400多元。”她喜滋滋地告诉记者,自家种的20多棵核桃树结满了果。8月21日,她背着约40斤核桃坐这趟车从普雄到了青龙场,两天时间卖完核桃,又坐这趟车回家。“核桃在普雄当地卖不起价,背到青龙场,一斤可以卖11元。”普雄到青龙场的火车单程票价仅22.5元,而如果坐汽车,光路费就要花100多元。核桃丰收的季节,王婆婆就这样四五天往返一次,一个多月下来,能卖四五千块钱。

     在山东临沂打工的阿木章依夫妇坐这趟火车回甘洛。10多年前,他们就坐这趟车出门打工,“那时,沿途还有人把牛、马、羊、猪都带上车,整列火车就像农贸市场。”阿木章依说,这列车是他们的“致富专列”,春节之后3月至4月,彝族同胞开始乘坐这趟车外出打工;4月至5月,乘坐这趟车去新疆等地种棉花;7月到8月,乘坐这趟车回来过火把节……

     这趟绿皮车数十年没涨价,至今还维持着低廉的价格。从成都到终点站普雄,全程也只需27.5元,平均每站6毛多。正是因为便宜,这趟列车开通20多年来,一直是大凉山各族同胞赶集走亲戚、外出打工的重要交通工具。

     终将远去的绿皮车

    大学生周华娟到乐山旅游,专门选择坐5619次列车,她说就是想体验一下怀旧的感觉。

    中国交通运输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火车几乎是中国人唯一的远行工具。

     7月1日,铁路系统进行了自2007年以来最大幅度的一次调图,部分路局的绿皮车自此成为历史。落后的硬件设施,乘车环境、乘车速度无法与现在的车体相比,冬天冷、夏天热,运行时间长……诸多不利因素,绿皮车渐渐退出铁路运输的舞台。

     经过6次大提速和高铁的快速发展,尽管绿皮车在干线上已很少见,只在支线、短途,以及长途慢速运输中还保有一定比例,但绿皮车价格便宜、车站设置较密且小站多,依然受到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群体欢迎。

     名词解释

     绿皮车:因墨绿色的车体而得名。这种老式火车,车窗可以打开,靠电扇纳凉,靠烧煤和烧水取暖。早期的硬座车厢装设木椅,后逐渐改为人造革坐椅,是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铁路客运的主力。(记者 李欣忆)

    原标题: 四川最后一列“绿皮火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