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吏治”塑造官德

04.03.2014  18:09
核心提示:回顾2013年的吏治政策,从“八项规定”到“六条禁令”再到“四风建设”,前一年搭建的政策框架正在逐步充实,2014年公务员面临的“禁令”更有增无减。   本周网络舆情继年初低位徘徊后,关注度明显上扬。舆论场层面既有网络曝光“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不雅照”的香艳事件,又有深度追问“香格里拉古城大火可否避免”的网络谴责,自媒体开始了新一年度的舆论监督。同样,本周传统媒体的揭黑也很给力,“哈理工MBA招考作弊”与“电子礼品卡成公务送礼新腐败”都是舆论焦点并迅速倒逼机构做出回应。临近年底,中央连发15道禁令约束公务员也在释放“最严吏治”的政策信号。

监管法治化列上日程

回顾2013年的吏治政策,从“八项规定”到“六条禁令”再到“四风建设”,前一年搭建的政策框架正在逐步充实,2014年公务员面临的“禁令”更有增无减。从舆情分析看,目前施行的政策从公务接待细化到公务员生活,预测未来的政策不仅会强化细节的落实,也会着眼于舆论呼声比较高的“官德”塑造。

“官不聊生”是悲情还是矫情?中纪委三次全会公报再次强调“严禁公款宴请、赠送节礼、违规消费;严查领导干部到私人会所活动、变相公款旅游;将领导干部收受礼金行为纳入重点纠正范围”,公报还要求,查处的同时还需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媒体评论给予了坚决的支持。《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刊发文章点评“为官不易”说,明确指出:所谓的“为官不易”,只不过是让各级干部守住底线、坚持原则、不要违法乱纪而已,并直指“为官不易”是贪官不好贪了,庸官不好混了,坏官不好受了。

公务员管理“严”字当头,监管法治化需要列上日程。要斩断灰色利益链,明晰公权力运行状态,只有靠“法律”规范才无禁区,因此“最严吏治”政策的开始也是法治化进程的开始,用法治完善监管应该进入改革日程表。

舆论监督成官员“金箍”

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秦国刚在这个年末,以“骗睡女研究生”的方式占据了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成为2014年网络反腐倒下的“第一人”。这场“香艳大戏”背后,新一年的网络反腐依旧和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一样占据“正面战场”。但官方应对快速而果断,基层官员应对舆论危机的媒介素养显著提升,也是新的亮点。

梳理该事件可见,从1月13日网友公布不雅照,到1月16日陕西省纪委对秦国刚涉嫌严重违纪问题进行调查,官方配合舆论只用了前后不到4天时间,如此快速的反应迎合了舆论期待。《南方日报》就此肯定了网络反腐的重要性,认为反腐败必须坚持“露头就打”,评论认为“色”与“腐”往往相互伴随,通过查“色”来反“腐”,体现的也是一种“露头就打”的态度;《新京报》则从另一个角度评论称,“师德只有更低没有最低”,表达了该事件中对党校教师群体师德堕落的失望。

反观该事件,虽然舆论监督再展威力,但地方的快速应对显然跑赢了舆论批评,可见随着网络舆论场下沉,政府部门在处置网络舆情中呈现了较高的媒介素养。目前网络舆论监督呈现出“短、平、快”的传播趋势,成为官员的“金箍”,而官方响应也在朝着“稳、准、狠”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