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刚用心为上用枪为下
300多枪支,子弹26000余发。这是近3年来,曹志刚带队收缴的。
曹志刚,北京市公安局第十总队副总队长,长期从事解救人质工作,他带队共解救人质170人,处置一批绑架、涉枪、涉爆案件,2006年以来,绑架案侦破率100%。
去年11月,北京市公安局成立第十总队,曹志刚受命担此重责,是北京地区抵御暴恐袭击、打击极端势力阵线上的排头兵。
9月12日,由公安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活动启动,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警察故事系列报道。
由成龙主演的电影《警察故事2013》公映之前,曹志刚受导演丁晟邀请,去看粗剪片。
电影播完了,他怔在那,半晌没说话。
他是这部电影的原型之一。
对电影中解救人质的命悬一线早习以为常。真正触动他的,是影片中警察和女儿紧张的父女关系那部分,“心里对家人都是愧疚。”
一个寡言的人,从警22年,生死关头的故事很多,曹志刚讲起来淡淡的。他的心事,很少露于人前。
钥匙
盯住车钥匙 智破劫持案
院子里安静得有些压抑,所有人都盯着那把弩。
一起劫持案,嫌疑人手臂扼住一名年轻女子的咽喉,肩膀扛着一张弩,冲几十个民警吼。
曹志刚挪到张熙鹏身边,掩口悄声说“找个民警去大门口守着,这小子腰上有钥匙,可能要跑。”
“大家的注意力都在人质和随时可能扣动的扳机上,谁会去注意那钥匙。”张熙鹏回忆。
最后,男子果然要拖着人质上车,幸好有民警事先埋伏在大门口,人质被解救。
案子过去了十几年,张熙鹏还是感慨,他佩服曹志刚的眼力。
曹志刚“眼里揉不得沙子”,在哪儿都一样。
两台电脑、两部电话、插着几支笔的笔筒,办公桌上除此别无他物。办公室不大,靠门的墙边支着张单人床,格子床单看不出一丝褶皱,加班的夜里,这就是归宿。
一天的工作通常以收拾房间开始,在三军仪仗队当过两年兵,曹志刚的习惯延续至今。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他常跟年轻民警念叨。
张熙鹏2000年从警,正好跟曹志刚同宿舍,从刑侦到反恐,一直是他的左膀右臂。张熙鹏觉得曹志刚判断现场的能力,多少跟平常注意细节有关系。
一起儿童绑架案就是例证,出警后,线索只有一张纸条,留在孩子家的门上,“你们孩子在我手上,赶紧准备钱”。
“熟人干的。”曹志刚很快就判断,张熙鹏问为什么,曹志刚捏着纸条分析,那么多住家,纸条被准确放在事主家,说明嫌疑人知道他家住址。用纸条而不用电话,因为嫌疑人怕他的声音被认出。后来案子破了,作案人正是事主的邻居。
从警22年,同事们背后都叫他“工作狂”,张熙鹏说,曹队有个“神技能”,一聊天不管是什么话题,三两句话立马转到工作上。
今年6月份曹志刚生日,大家买了个大蛋糕,他捧到值班室,咔咔几刀把蛋糕给大伙儿分了,也没有祝福许愿,小警察们端着蛋糕还没吃完,“曹总”一抹嘴,“行,吃完了,大家干活儿吧。”
电话
处理暴恐事件按秒计算
第一次采访,见面地是在一家宾馆的天台上。
那是曹志刚的办公地,工作特质,让他必须无限接近闹市区。
去年“10·28事件”后,为应对反恐新形势,北京市公安局成立反恐总队,在刑侦岗位上打拼17年、积累丰富涉爆、涉枪案件侦破经验的曹志刚被委以重任。
原本在刑侦,一年平均600多起警情,到了反恐岗位,虽然人手增加了一些,但接到的警情数也成倍上翻。
两个岗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原来看日历就是日历,现在看都是重要节点。”曹志刚掰着指头算,元旦、春节、两会、五一……还有一些重大宗教节日。
因为暴恐分子多会选在一些节日制造事端,民众享受假日时,也是曹志刚和队员们最紧张的时候。
近两年暴恐事件多发,不管哪里出事,他的神经都要紧绷好一阵。与普通犯罪不同,恐怖活动计划性、目的性更强,“过去面对一个人或几个人,现在面对的叫势力,这就是区别。”
除了随时会响起的两部座机,手机24小时开机,民警们说,任何时候打电话,响两声曹队肯定接。手底下三个支队,谁负责什么案子,进展到哪一步,他立马能说出来。
以前是“不知道明天会出什么事”,现在,是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
反恐总队成立时,上级要求,未来本市14个重点繁华区域突发事件将在1分钟之内处置。“留给我们的时间是按秒计算的。”曹志刚说。
他形容自己就像“每天走在刀尖上”,这压力来自上级,也来自内心。“过去干刑侦,抓一个犯罪分子,救的是一个家庭,现在做反恐,脑子里出现的名词变成了国家。”
有时,曹志刚会在半夜给刘国长打电话。
刘国长,北京市公安局特警总队副总队长,两人同时从警,“生死兄弟”。
“他这人心思重,有时一聊就大半个钟头,内容大多数还是工作。”刘国长说。
只有一次,曹志刚跟刘国长说,他最大的愿望是能把手机关掉,找个没人的地方呆上三五天,“什么也不想,就那么呆着,就美死了。”
但一切都只是“想想”,上次出去玩的记忆还停留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现在哪怕让我去趟河北(休假)我也愿意”。
枪
“我特别不愿意开枪”
等待“下一秒未知”之后,还要面对生死。
同事们都把曹志刚的“三枪”奉为传说。2004年5月,马连道劫持人质案;同年8月,通州发廊劫持人质案;2006年11月,女大学生被绑架案。担任狙击手的他冷静射击,眨眼间救下人质。
救下一条性命,也结束了另一个生命。
后辈们津津乐道的传说,曹志刚却不愿回忆,“我特别不愿意开枪。”一直低头的他扬起脸,挤出了这句话。
“狙击手不是职业杀手,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发出那致命一击。”
他想起被击毙的一名嫌疑人,“只有20岁左右,年纪轻轻干点儿啥不好,干吗要伤害别人?”
张熙鹏记得,2004年执行完任务后,局里特地给他安排了几节心理课程,但他去了一次就不去了,“我是个警察,这点儿心理素质都没有就别干了。”
还是有微小的变化,曹志刚本不抽烟,执行完那次任务,有老警察递过来一根烟,他抽了几口,呛得咳嗽。
开始抽烟就是从那一次案子开始。
这些年,他抽烟越来越凶,碰到案子没头绪,“一两包烟小半天儿就没了。”
也有不变的习惯,但凡现场还有一丝可能,他都不愿意拿生命做了结,2007年前后,也是起绑架案,曹志刚跟嫌疑人谈,家庭、责任、生活,谈到第7个小时,嫌疑人最终松开了抓紧人质的手。
他自己也面对过生死。
对方是一个十几人的持枪团伙,上级下了命令,抓人,三十几名特警持枪突击。
刘国长也参加了那次任务,现场,大家脚步放轻,渐次而行,相互给出向前的手势,最先到门前,刘国长跟曹志刚互相递了个眼神,踹门。
一起出的脚,用力过猛,门的质量也太差,两人的腿瞬间被卡在踹出的洞里。
“那不是演习,生死兄弟就是这么来的。”刘国长说。
好在那次抓捕,枪声没有响起。
车票
为奶奶守灵那一夜
曹志刚的老家在山西长治。今年五月和七月,他回了两趟家,一年不到,往返四张车票,创下了从警以来的记录。
一次是老师去世,一次是奶奶去世。
他自幼跟爷爷奶奶长大,孙辈中是最受宠的那个。自从17岁当兵,家乡最多一年回去一次,一次也就一天,而且都不在团圆的节日。
两年前,奶奶生病卧床,而后慢慢糊涂,最后家人都很难认清了。但回家探望的两次,奶奶总能准确无误地叫出这个常年不见的孙儿的名字。
奶奶去世那天是7月2日,临近“七五”,是任务最重的时候,要火化的前一天,曹志刚赶回了家。
他守在奶奶灵前,一夜没睡。
“我也不知道怎么表达那种感受。”他指了指自己的嘴,做了个嘴笨的示意。“心里绞着疼,对我最好的人,我却没机会报答。”
曹志刚从来不认为这算“牺牲”,“不孝就是不孝,我就是没做到。”
但他也说,不在这个位置上,或许永远不会明白“忠孝难两全”。
至于为什么当警察,回忆起儿时奶奶带他上街,看到一位女警察在集市上按住了一个小偷,围观的人都在鼓掌,他跟奶奶说,“我长大也要当警察,也要当大英雄。”
守灵那天,曹志刚一遍遍地想这些年的经历,“不能为奶奶尽孝,只希望我的这些年,没让老人失望。”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卢美慧
(原标题:曹志刚用心为上用枪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