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话千年 曲艺人生” 听罗大春讲述四川竹琴

22.05.2016  11:28

  

  5月20日晚,四川省图书馆周末艺术鉴赏会在新建成的省图书馆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作为省图“词话千年 曲艺人生”系列讲座之一,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罗大春,绘声绘色给听众讲述了“四川竹琴”几百年来的发展演变历程,他从道教道情、文人道情、讲到世俗道情……给观众摆了一场竹琴与竹琴艺人的生动龙门阵,并为听众现场演唱和播放了竹琴经典唱段。

  国乐推广大使、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特约专家罗大春,曾先后拜师杨庆文、邹忠新、李月秋等已故曲艺大师学习四川竹琴、金钱板、清音,并与李月秋合作录制唱片;创作和表演的节目先后获得1980年成都市曲艺调演一等奖、1998四川省曲艺新作大赛二等奖、2004年十三届群星奖一等奖、 2007年十四届群星奖一等奖等。

  四川竹琴又称“道情”,原是道教在民间劝善传道的乐器,常有云游道人,用“道情”的方式演唱戏善歌词化缘,如《二十四孝》等,后来,作为文人书写的词句,发展成为“文人道情”。罗大春在讲座现场表演了一段“文人道情”:“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山使人愁,劝君更进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啊……”只见罗老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击打,板的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撞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清脆。

  罗大春介绍到,从宋明时期的宗教道琴,到清朝的文人道琴,这段时间走了很长一段路。“文人道琴有韵有平仄,听起来词句更优美,就比念劝善经要好听些。宗教唱了,经过文人唱了以后,慢慢,明天有些艺人他也要生存,他觉得这个敲着很有节奏,多年传下来,有它的民间影响基础,他们也就抱着竹琴来唱。” 罗大春如是说。

  1910年,由蔡觉之、邓青山、李纯山等道情艺人发起,首次在成都竹林巷清音阁茶园举行竹琴坐唱。1914年,四川的竹琴艺人云集梁山(今重庆市梁平县),举行规模盛大的全省竹琴比赛会,参加的艺人及玩友多达一百余人。自此次竹琴界的风云际会后,四川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竹琴艺术家。罗大春介绍说:

  “怎么把这个道琴发挥好呢?有几个代表性人物,一个叫蔡觉之、李纯山、邓青山,那是在1910年时,他们就组织了五方人,分行当来演出,分角坐唱。当然,这时演起来就更生动了,他们在竹林巷里的清音阁茶社开始了多角坐唱,这一唱就轰动了,生意好的不得了。

  竹琴演唱史上最为突出和成功的艺人,是成都的盲人贾树三,他的主要功绩是把扬琴的演唱技艺吸收到竹琴当中,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彩腔”,成为名噪一时的“竹琴圣手”。

  改革开放以后,四川竹琴这门“老腔老调”的曲艺变得余音渐稀,不过,在老一辈艺人的坚守下,这门古老的曲艺如今展露出一丝新的生命力。

  四川台记者 王映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