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棚里迎来初生小牛犊

16.12.2014  10:40

  冬季里的炉霍宗麦草原气温已下降到零下十几度,让牛羊安全过冬是牧民最上心的事——

    □胡筱红 本报记者 陈建兵

12月15日,在甘孜州炉霍县宗麦乡偏远的三果村,这片海拔4468米的草原被冰雪覆盖,已经进入了严寒冬季。

牧民修果马拉家里,全钢架结构、80平方米的牲畜暖棚内,主人正专心致志地为3头刚出生几天的小牛犊铺上冬草。四面厚实的保暖墙将寒冷的空气抵挡在了暖棚外,温暖的阳光透过门框射进来,记者脱下羽绒服后还感觉到像春天般的温暖。

见到与记者同行的县农牧局工作人员,主人高兴地迎上来用藏语说:“阿嘎、阿嘎(辛苦了),你看这个暖棚太实用了,这么冷的天气我们家的母牛还产下了幼崽。”修果马拉说,现在有了条件很好的暖棚,牛羊过冬应该问题不大。“我要用最好的奶子来煮茶给你们喝!

最寒冷的冬天有了牲畜暖棚

修果马拉是当地发展现代畜牧业、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政策项目”的受益户之一。

2011年3月19日,正是内地春暖花开时,高寒的宗麦乡却下起一场春雪,附近4个牧业乡镇都遭了雪灾。牛羊冻死,牧民的心也被冻碎。

修果马拉家的100多头牦牛,因为抵御不了寒冷和饥饿而死亡,只剩下38头。“那段日子,我的‘俄多’甩不远了,我的山歌也唱不响了。我和妻子每天都忙着储备干草,可是我们没办法让气温回升呐。想给牛羊修个棚子哪来那么多钱呢?

2012年,在中央、省、州惠农惠民政策的扶持下,炉霍县实施了发展现代畜牧业和“草原生态保护奖励”等项目,启动“暖冬计划”,决定在当地的宗塔、宗麦、下罗柯马、更知等纯牧业乡镇建设牲畜暖棚190个。

然而没想到,由于暖棚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小,即使有国家补贴资金,也有大部分牧民不愿建。

修果马拉是全村第一个同意建的牧民,很快,政府补贴的2.4万元资金送来了。向亲戚借钱,找朋友帮忙,一个半月的时间,修果大爷用政府补贴的2.4万元和自己筹资的2.6万元,修建了一座能容纳35头牦牛的牲畜暖棚,幼畜、怀孕母畜、年老的牲畜就圈养在棚中。

等到了当年冬季,宗麦草原又被大雪覆盖时,又有一些牧民家的牦牛被冻死或饿死。这时,邻居看着修果马拉家的牲畜都在暖棚里,还产下了幼崽,开始主动跑到乡上申请“暖冬计划”。

一座、两座、三座……仅仅两个月时间,这几个乡就新建出了110个牲畜暖棚。

暖冬计划让更多牧民有了心愿

暖棚屋顶上,横竖8根钢架管用电焊牢固地焊在保暖墙上,屋顶用木板密封并盖上了厚厚的泥土,犹如当地牧民们自己居住的“崩科”房子。修果马拉说:“暖棚也有着冬暖夏凉的优点。”“现在很多村民都说我当时有远见,如今我的100多头牛羊让我们一家没有后顾之忧。”修果大爷说,3年时间里家里的牦牛就从38头壮大到现在的112头,硬是多了74头。

自‘暖冬计划’实施以来,全县190户牧民的5800余头牛羊完全能够度过寒冷冬天了。”炉霍县委书记汪堆告诉记者,现在由于储蓄暖棚的建设,大部分幼畜及孕母畜能度过寒冷的冬天,不仅提高了牲畜存活率,更提高了牧民的养畜积极性。

离开宗麦草原时,阳光还在照耀大地。牧民们热情相送,修果马拉拉着记者的手说,暖棚和这个太阳一样温暖着村子里每个牧民的心。

【心语心愿】

宗麦乡然育村贫困户桑托:今年我们在“群众工作”结对亲戚的帮助下,学会了许多科学养殖方法。以前我们没有文化,也不懂科学,如今结对亲戚用藏语为我们传授一些书本上的养殖方法,在牲畜改良方面我们也学会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我希望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的牛羊撒满整个然育牧场。

宗麦乡三果村村支书公子多多:三果村70户313位村民中,已有15户修建了牲畜暖棚。这两年,这十几户的牲畜出栏率日渐上涨,没有牲畜暖棚的村民也有意愿修建。我们明年将继续争取这个项目,让牧民的收入比今年翻一番,对实现这个心愿我和村民都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