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穷根”栽“智树” 四川电大助力贫困群众增收“智”富

15.11.2017  15:56

 

  新华社记者吕庆福

  近年来,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和实用专技人才”为目标,办“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大学,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的终身教育立交桥,扶贫扶智,助力精准扶贫。

   培养不走的“第一书记” 高等教育办到村

  到达广元市青川县关庄镇群力村时,虽然天空飘着小雨,但阴冷的天气还是掩盖不住78岁的8组村民王应举的笑容。他指着门前成片的瓜蒌地说:“你看今年的长势,又是一个丰收年。

  王应举告诉记者,过去因为不懂技术,栽的水果不挂果,种的蔬菜产量不高质量不好,卖不出好价钱。2015年,“第一书记”邢跃川到任后,他带领大家将荒坡改成优质水果种植园,引进卖得起好价钱的药材瓜蒌。“仅瓜蒌一项,去年我家的收入就有2万多元,加上蔬菜、水果等,全年收入有五六万元。”王应举说。

  作为广元市优秀第一书记、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的邢跃川,是四川电大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之一。

  两年多来,邢跃川因户施策,建沼气池、建联户路、建水泥院坝,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电,同时狠抓各种种植养殖技术的培训,使全村户均增收达到15000元。

  为培养不走的“第一书记”,四川电大开展“村党组织带头人学历提升计划”,专门对村党组织带头人进行学历培训。广元市朝天区蒲家乡罗圈岩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平顺说:“读大学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终于有机会坐进大学教室,我一定珍惜机会,努力学习,当好带领本村群众脱贫增收不走的工作队员。

  四川电大党委书记罗大玉介绍,四川电大系统把高等教育延伸到全省各地农村,并设置农业技术、林业技术、畜牧兽医、农业管理4大门类共11个专业,44个教学点覆盖全省20个市州的基层农村,累计招收“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员9599人,致力于村社干部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前已毕业5825名,在籍学员3774名,涌现出了一大批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好书记”和新型职业农民,为四川脱贫攻坚增添了内生动力。

  据了解,广元、巴中、南充、乐山、绵阳、遂宁、广安等市,在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致富带头人的培养上已取得良好效果。

   送教下乡 社区教育办到村社

  当记者近日走进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时,远远看见村委会院坝的一个简易舞台上,演员们正在表演,台下数十名村民看得津津有味,台上台下还不时地进行互动。这是巴中电大送文化下乡活动的一幕。

  开展社区教育也是电大系统实施精准扶贫的又一重要途径。四川电大系统把社区教育办到社区和乡村,通过“扁担学校”、农民夜校,送教下乡、送文化下乡。

  巴中电大的“空中课堂”率先在全省建起“全民终身学习网”,开设“农民夜校”专栏,并提供茶叶、中药材、木耳等特色种植业和黄羊、生猪等养殖业的技术视频和文字资料,为农民提供远程技术服务。又通过社区大学组织人员深入农村,手把手教会农民如何通过手机使用这些资源,被村民们称为“掌上专家”。62岁的枇杷村村民付建说:“没想到在家里就能‘请到’知名专家讲授知识。

  结合山高坡陡的实际,巴中市南江县电大成立了“扁担学校”。教师们把教学需要的简易教具和书籍、资料,用扁担挑上就走村串户,给村民们讲授种植养殖技术和文化宣传。“扁担学校”采取教、学、说、唱或现场演示、村民互动等方式,让村民主动参与进来,在学中做、做中学,深受村民欢迎。春场坝村民陈清贤说:“这些教学活动我们很喜欢,大家都积极参与。

  乐山电大发挥教师培训的优势,关心关爱“一村一幼”在岗教师,提升当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达州电大通过“农民夜校”开展“继续教育精准扶贫志愿行”活动,组织教育、卫生的志愿者送文化、知识下乡,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和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活动,力求通过智力扶贫发展村集体经济,斩断“穷根”,摘掉“穷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