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式审丑”外的生活审美困境

01.04.2015  12:27

  □曾茜 成都

  最近又是樱花季,武汉大学的樱花劫却是每年不变的主题,美景之下尽是烦恼:学生抱怨正常校园秩序被破坏,游人抱怨收取门票且人满为患,校方抱怨费力不讨好还要为不文明旅游行为额外开销……此情此景,以此心境,恐怕都无法收获预期的审美,相反倒可成为审丑大聚会。

  可惜,在国人趋之若鹜的审美之地,这样的审丑大聚会总在反复上演,以至于“中国游客”不仅令外人嘲笑,也令自己人厌恶。在提升游客素质上,中国政府已堪称用心良苦,但效果总是不佳;“中国游客”也堪称反省最深,但改变仍不足以扭转形象。如此矛盾纠结不能解脱,实则与我们的生活审美困境有关。

  一说到审美困境,难免会想起那些“原罪”:人口大国、假期集中、景区接待力不足……但如果把比较的眼光放远一点,就会发现同样是万人空巷的日本赏樱季,同样是家人团聚的圣诞旅游季,何以别人却没有那么多的“出丑”?可见,“中国游客”的不足,不能只拿外在理由作注,而应向内寻找因果。

  审美,并不只是看景,还包括看景过程中人与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可“中国游客”看景,很多时候与欣赏无关,没有与美景“突然遇见”或“静默享受”的闲情雅致,更多的是长途奔袭、挥汗如雨的到此一游。这种对旅游品质的低要求,或许与我们平素欠精细的生活方式脱不了关系。我们总以游客的身份,羡慕流连于他方寻常巷陌某家门前的精致花草,却以主人的姿态,忽略了自家门前的荒凉和脏乱。坦白说,我们在生活和旅游时是分裂的。由此可以联想许多,很多景点中暴露的“中国游客”标签式问题,与我们惯常久居的生活状态无不相关,大声说话,随地弃物……哪怕每一次出行我们都会极尽注意,也难免会在本能中露出自己素来的影子。

  同样,审美的低要求,也成就了国内很多没有审美的商人借此牟利的机会,他们买断自然景点,平地人造景观,不愁游人如织……坑爹景点游在中国大行其道:景点的变味,拙劣的包装,无持续性的营收……却“”到仍能卖钱,这和部分国人对美的理解有关。不少人习惯性地将审美和价值联系在一起,有时甚至直白到依价论质,以为买到贵的才是美,或者以为自己不够富裕时就没有资格去享受美……这些审美的观念和态度,都成为限制国人审美的桎梏,因为它们忽略了真正的美,与金钱并无关联。

  审美,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修行。欣赏美的眼光也罢,保持美的内心也罢,都需要通过生活内化成本能和素养,而不是某年某月某一天的无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