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分流限流频出“奇招” “挡人潮”效果喜忧参半

03.05.2014  17:45

5月1日,一组延时摄影拍摄的五一当天的故宫“万人涌动”画面在网络热传;小长假首日,杭州西湖景区迎来八方游客,断桥景点,游人比肩接踵,只见人头不见桥头……五一当天,多地景区不出意外地迎来了游客高峰。

为引导、控制客流,不少景区已经提前推出了相应政策。但这些

景区分流限流频出“奇招

“ 在节假日等出行高峰期,我们会通过网站、广播、手机短信和景区大显示屏,告诉游客哪个地方现在比较拥挤、哪个景区还有承载空间。”张家界旅游局局长丁云勇说。在他看来,信息公开是引导游客分流、避免发生拥堵很好的方法,“在人非常多的时候,我们甚至将景区客流实况录像传到景区的大显示屏上,让游客看到具体情况来选择。

为了避免出现游人“一锅粥”现象,不少景区都开始设定游客数量的最大承载值。在安徽黄山,从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就开始施行每日最大承载量限定制度,且“限流”的对象不只是景区“大门”,景区内各主要景点也要“条块化”控制游客数量。

今年“五一”前夕,武汉旅游业还率先出炉了全国首个旅游环境承载量标准规范,保障景区游客不再“超载”。标准中规定,景区游客量一旦接近最大承载量,景区和旅游部门要采取分流、疏导;若超过景区规定的最大承载量,必须限制游客入内。

一些景区还将游客数量“分小时”统计,随时做出停售门票等调整措施。在扬州,何园景区就规定,日入园人次达到最佳日接待量,即要做好出入园分流准备工作;日入园每小时售票人数超过1000以上时,立即停止售票,并通过各个紧急疏散口进行出入园分流。当发现游客人数激增时,景区还要安排当班人员,按安全疏散预案封闭复道回廊各入口,确保安全。

市场的扩大必然带来监管的麻烦。”武汉市旅游局副局长范继先说,很多旅游问题的产生都是景区的接待能力有限造成的。1名工作人员服务10名游客,和1名工作人员服务100名、甚至上千名游客是截然不同的。

挡人潮”效果喜忧参半

丁云勇认为,要真正以降低节假日期间游客的绝对数量来实现“挡人潮”这一目的并不可行,面对“人山人海”的考验,景区最应该做的,是在如何管控客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上下工夫。

“ 去年国庆黄金周,张家界一些火爆的景区,售票达到一定量之后,我们就采取了停止售票限流的方式。”丁云勇介绍,去年“十一”黄金周,天门山景区曾三次限流售票,今年元宵节也曾停售。“当时山上游客承载量大概是七八千人,我们在售出5000多张票后就停止售票了,因为冬天山上寒冷,怕游客排队下山时间太长。事实证明,有准备才能有效的应对。

但并不是所有的“挡人潮”措施都能获得良好的示范效果。今年“五一”小长假前,河南嵩县旅游局的一则“免票”优惠政策即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根据嵩县旅游局发布的消息称,从5月1日起至10月31日,该县白云山、天池山、木札岭和卧龙谷4个景区将对全国范围实施免门票活动。

为此,不少网民“不买账”,并直斥这种分时段优惠不仅有失公平,且对限流实际意义有限。安徽大学旅游系副主任李经龙分析指出,采取部分群体免门票的形式,其实是侵犯了另一部分游客的旅游权利,这种强行分流措施的效果往往甚微,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分流游客的需求。

未来可探索推广预约旅游

不少游客和专家认为,“人山人海”的背后是“扎堆休假”,其本质是全民带薪休假尚没有完全推广落实,在此状况下,公共节假日的“人山人海”必须依靠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管控客流措施来应对。

未来可以探索推广预约旅游的方式。”李经龙说。他表示,去年出台的《旅游法》已明确规定,景区接待旅游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那么景区一方面可以事先按照最大承载量放号,另一方面假日期间实时公布接待游客信息。

但李经龙也指出,目前国内整个旅游行业机制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甚至信用程度低的现状,是景区、旅行社不敢贸然尝试“预约旅游”的直接原因。“担心游客‘取号 ’后不来,影响景区接待人数‘业绩’,但这些可以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进行防范,比如黑名单制度、提前确认付款等方式。

丁云勇说:“在限流之前,景区显示屏要进行提示,流量已达多少人数、预计会在几点停止售票等。同时也需要有一些人性化的考虑,比如远道而来、已经订好回程机票,又马上要离开景区的游客,可以适当放开。” 新华社记者